六年级 音乐新教材备课资料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2-17 21:53:08

第一课  世代相传的歌 

【设计思路】

    二期课改音乐教材是以普及音乐文化为切入口,板块式的结构,教材处理的灵活性比较大,可以结合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活动的安排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课时。

本课是六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学期第一课《世代相传的歌》,教材选编的民歌曲目涉及不同地区、不同体裁、不同调式、不同风格特征的汉族民歌,同时从这些民歌的内容、篇幅、语言、调式等风格特征分析是属于比较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民歌:在长期劳动中产生,流传于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民歌手自行创作编排,用口传心记方式进行传唱流播,未经文人雕琢修饰的民间歌曲。)它与第三课《民歌新声》一课所涉及的创作性民歌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虽说两者都蕴含民歌的风格特征,但《民歌新声》一课所涉及的创作性歌曲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的发展、创新,更具时代性,因此这两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策略的把握是不同的。

本课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考虑是围绕各地区汉族民歌的学唱、欣赏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引导学生关注原生态民歌的特点及传统民歌的发展。通过对比欣赏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太阳出来喜洋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号子与山歌的不同体裁的特点;通过歌曲《小放牛》的学唱,引导了解民歌的产生、语言特征,感知体验小调民歌的音乐风格,并通过多首民歌的听辨练习实施反馈加以巩固;通过绥远民歌《虹彩妹妹》的唱、奏、演,教材歌曲的旋律分析、旋律的创作练习,达到初步理解、掌握民族五声调式及简单旋律创作的教学目标;同时鼓励学生围绕民歌的学习进行课外信息的收集、整理、创作、表现。课内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学、学生参与教学等教与学方式进行展示、交流和评价,而作为教师,我在参与课外收集、课内交流的同时,设计以家乡民歌——青浦田歌“六花六节歌”的介绍为切入点,以学生熟悉的乡音乡情唤起学生对身边音乐文化的关注,并通过家乡民歌《问花名》、《拉纤歌》、《种田山歌》的欣赏、听辨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理解传统民歌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考虑到学生间能力的差异,设计多种创作形式、途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民歌的新唱、创、演,为第三课《民歌新声》的教学埋下伏笔。

 

 

【单元目标】

1、通过对我国汉族民歌的学习和欣赏,让学生了解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歌,了解民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希望学生关注民歌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的感情。

2、在学习与创作活动过程中,感受了解汉族民歌的常见体裁形式、调式及音乐风格与方言。

3、熟悉数首上海地方(如:青浦、嘉定、松江、奉贤等地区)代表性民歌,了解本地方民歌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4、学会演唱歌曲《小放牛》、唱奏《虹彩妹妹》、哼唱简易民歌。

 

课时建议:三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1、学唱歌曲《小放牛》

          2、欣赏《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太阳出来喜洋洋》

          3、活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1、复习歌曲《小放牛》

2、民族五声调式

          3、唱、奏《虹彩妹妹》

          4、活动与练习(三)

第三课时:1、民歌博览

          3、本地方民歌的介绍与学习(拓展性教学内容)

4、活动与练习(一)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