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课 音乐与时代(三)
音乐鉴赏课 音乐与时代(三)
课型:音乐鉴赏课
课时:一课时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旧手机等。
授课人:南京一中 刘晓丹
设计思路
“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线索和成就”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本课的学习内容与目前高中生(甚至包括部分教师)的实际认知能力及生活体验有一定距离,学生可能对所学内容较为陌生,所以,在学习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第三部分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内容时,我们需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音乐文化以及共和国所走过的历程产生兴趣并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他们该阶段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社会功能和作用的影响,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是教与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笔者和学生一起从“陌生”开始,共同“关注”,继而向“了解→接受”的目标前进。从学生陌生的校园老照片、老式手机铃声开始本课,同时结合相关音乐作品的听赏、演唱、分析和理解,引起学生共鸣与认同,从而了解该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线索以及它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走过的历程虽然短暂但又显曲折,要想让学生在短短一课时中就了解当代音乐发展的线索,把握住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是十分不现实的;本课的教学权当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从音乐与社会生活结合的角度思考。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歌曲《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在希望的田野上》、《在灿烂阳光下》初步知晓这些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作用,并结合欣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本课所涉及的三种歌曲体裁。
2、对《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音乐主题有较深的印象,并能顺畅、较有音乐感的演唱。
3、在初步领略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能结合欣赏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体会到不同时代需要不同音乐风格的音乐作品,不同的方式可以表达不同情绪的音乐美学含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初步领略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能结合欣赏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体会到不同时代需要不同音乐风格的音乐作品,不同的方式可以表达不同情绪的音乐美学含义。
2、难点:激发学生演唱兴趣及参与意识。
四、教学过程:
过程
与
时间
|
教师活动
(T)
|
学生活动
(Ss)
|
设计意图
|
导入
|
1、在各种手机铃声中开始本课。
2、播放雨中老照片
3、揭示课题《音乐与时代一唱雄鸡天下白》
|
聆听铃声、观看照片。
|
利用音乐“弥散性” 、本校发展历史中的老照片,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同时给学生疑问今天的课到底学什么呢?
|
过程
|
1、播放《浣溪沙》词。
2、播放时间点ppt
3、播放奥运版《歌唱祖国》
|
认真观看,仔细辨听,回忆历史。
|
营造学生经历过的带有历史感的气氛。回忆历史时间点,使得本课时间宽跨度清晰,史实明了。
|
1、 播放原版《歌唱祖国》)
2、播放奥运版《歌唱祖国》伴奏
3、播放《我们走在大路上》
|
在教师或学生的指挥下一起演唱。思考用何种声音、状态去演唱。
|
结合史实,进行想象;亲身体验、亲身对比音乐效果。
|
|
1、 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2、 播放《在灿烂阳光下》
|
思考历史史实与音乐作品的关系。
|
结合史实,明了时代精神与作品内涵的关系。
|
|
注:
1、学生听赏、演唱所有音乐时教师都可运用肢体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2、听赏时分析作品的结构、音乐要素、处理方式等音乐本源的知识。
|
|
努力使学生与教师配合,从音乐实践中体会音乐的时代性和音乐处理的多变性。
|
|
总结
|
音乐紧跟时代,超越时代,同时又可以反映一个时代。音乐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意识,可以对人们的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消极与积极的都可能出现)
|
|
|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