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7-28 16:32:46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第二方案)

一、           学习目标

(一)聆听、《黄河》、《祖国歌》,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能运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简单叙述说“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三、           教学内容安排

(一)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中歌曲《送别》的片段,感受并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状况: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极端的痛苦和压抑笼罩着每个人。如何唤醒民众?“学堂乐歌”这种新型的音乐形式自然而生。学生从中了解什么叫“新音乐”和“学堂乐歌”。 

(二)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三)带领学生试唱《送别》、《竹马》和《体操——兵操》,体会三首歌曲的不同情绪特点与情感表达,进一步感受“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体操——兵操》此曲是我国最早的校园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在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时代特点的前提下,演唱歌曲,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后再视唱《送别》、《竹马》,对三首作品在音乐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样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四、           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阅读。教师在展示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尽可能避免出现和课本知识点相同的内容。

(二)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选择电影《城南旧事》为切入点,搜集中不拘泥单一的形式(如:文字上可从网络中,生活中,游戏中,其余教科书等各个方面上运作),同时教师也应当从此类方向上着手进行搜集,课堂资源中应当有部分数量的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如:儿歌《两只老虎》和“学堂乐歌”《打倒军伐》之间的联系。)

(三)可参考网络

学生参考:艺雅音乐在线网  中国音乐简史(十二)——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

论文在线和久和中文社区网  学堂乐歌——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

(四)《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五、           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本节教材中应注意运用比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通过对《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三首作品的逐一欣赏,从而启发学生理解三首歌曲引申出的三个层面:强壮国民身体——维护民族尊严——热爱祖国。

(二)本课所呈现的歌曲都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具有当时的时代印记,突出音乐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性。教学中可以注重以介绍当时的音乐史为主,引导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时期来分析、了解、认识音乐作品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三)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新教材中的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拓展与探究”栏目的安排,它的意图在教材中已明显呈现。教师在本节的教学中,应结合自身素质和学生水平,有针对性的涉及此专题的教学。

(四)教师要求学生复听作品时,尽可能自弹自唱,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学习指导策略建议:学会带有目的性的静心聆听。

 

六、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导入

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结尾片段,结合欣赏《送别》歌曲,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唤醒民众,就要学习西方的文化,解放思想。“学堂乐歌”自然而生。

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中歌曲《送别》的片段,感受并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状况: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极端的痛苦和压抑笼罩着每个人。如何唤醒民众?“学堂乐歌”这种新型的音乐形式自然而生。

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音乐”和“学堂乐歌”。(学生从书中了解“学堂乐歌”的来历、特点——多数是填词歌曲、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是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即最早的音乐课。)

课件

电脑

背投

   从学生最了解的歌曲与电影入手,启发学生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带给音乐发展的迫切需要。

6

介绍三首代表作品

 

 

从歌词分析“学堂乐歌”产生的影响。

1、《体操——兵操》

2、《黄河》

3、《祖国歌》

欣赏三首歌曲,带领学生分析歌词,(歌词简单,很容易接受、理解与记忆。)进一步加深当时社会状况的理解和感受。

认识和了解“学堂乐歌”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

欣赏《体操——兵操》

带领学生欣赏,引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唤醒民众,人民要觉醒,首先要锻炼身体。

1、通过分析歌词,了解“身体强壮”是民众走出水深火热生活的根本。

2、通过分析歌词,了解不仅要唤醒民众要锻炼身体,还要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3、通过分析歌词,了解人们的身体强壮,国家的领土完整,祖国才会强大,人们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课件

电脑

背投

音响

从歌词上分析三首“学堂乐歌”在唤醒劳苦大众起来抗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所产生的影响:人们的身体强壮,国家的领土完整,祖国才会强大。

学生从中体会“学堂乐歌”产生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7

 

介绍三首代表作品

 

 

 

 

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分析旋律、节奏、曲式等要素,了解“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和在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的音乐作品强调旋律线,感情表达细腻。

西方的音乐作品强调立体的和声感,采用大小调体系。

三首歌曲的音乐中都多多少少的加入了西方大小调音乐的色彩。虽然有些地方中国音乐色彩还很浓郁,但西方音乐的手法与思想已经慢慢渗透,

两者的结合可以进一步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和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以及“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三首歌曲旋律都很简单,容易琅琅上口,人们很快可以学会,并且深入人心,不仅要会唱,更能唤醒民众内心的迸发。

1、《体操——兵操》

歌词浅显易懂,意味深长,一段体,曲调简洁、上口、易记。

2、《黄河》

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紧凑的节奏与附点音符的多次运用,使中音区的旋律带有一种悲壮萧瑟的意境。第二段音调高亢激越,节奏先紧后宽,最后结束在昂扬豪放的长啸主音上,全曲一字一音,铿锵有力,表达的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3、《祖国歌》

以民族民间的音调,(老六板)曲调流畅,节奏活泼的丝竹乐曲。琅琅上口,唱起来亲切、动听。

 

课件

电脑

背投

音响

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学生了解“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12

带领学生试唱《送别》、《竹马》和《体操——兵操》,体会三首歌曲的不同情绪特点与情感表达,进一步感受“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学生试唱《送别》、《竹马》和《体操——兵操》,体会三首歌曲的不同情绪特点与情感表达,进一步感受“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钢琴

音响

电脑

背投

 

    通过学生的演唱,进一步亲身感受“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8

学习“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和学生完成课后拓展与研究第三题。

教师举例:如儿歌《两只老虎》和“学堂乐歌”《打倒军伐》之间的联系。

 

    学习“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尝试创作自己喜爱的“学堂乐歌”。

钢琴

音响

电脑

背投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亲自创作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学堂乐歌”。从中体验感受“学堂乐歌”对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10

总结和作业

   教师和学生总结,布置作业。

    学生浅谈“学堂乐歌”的历史价值及影响。

课件

电脑

背投

音响

   学生完成课后拓展与研究第二题,进一步感受 “学堂乐歌”的历史价值及影响。  

2

 

 

七、 教学评价建议

可以采取网状评价方式与终结性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手段来开展。

具体方法有:让学生以短文、短句的形式写音乐短文,题目不限。(例:我眼中的“学堂乐歌”、我学到了XXX,身边的“学堂乐歌”等)教师与学生一起来总结、分享本节课的收获、体会等。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