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节 西出阳关无故人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7-28 16:33:04

第二十五节 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二方案)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阳关三叠》,感受音乐情绪、体验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音乐思想及初步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学唱《阳关三叠》,初步了掌握古代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其特征,在学唱中体会歌曲悲伤、惜别、期待的不同情感变化。

(三)聆听《扬州慢》,学生使用探究的方式,对歌曲的内容、音调、情绪、结构做简单评论的尝试。

 

二、重点、难点:

重点:听赏、演唱具有“极品”意义的中国古代艺术歌曲,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和风格特征,初步掌握相关知识。

难点:合唱曲《阳关三叠》中“三叠”的不同情绪表达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课以聆听合唱曲《阳关三叠》为重点内容,并学唱《阳关三叠》,在亲身参与演唱过程中学习掌握中国古代歌曲的特点“起承转合”,“三叠”……及风格。

(二)聆听《扬州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检测学生对中国古代歌曲情感风格的掌握及分析能力。

(三)欣赏名家演奏的多版本《阳关三叠》,开阔音乐视野。

(四)教师引导学生做好拓展与探究的内容,建议使用拓展与研究的第1、2题。

四、学习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好课本及配套课件资源,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视听效果好的版本欣赏。

(二)教师本人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准确的把握好中国古代歌曲的韵味与风格特点。

 

五、学习方法与指导策略建议:

(一)聆听与学唱结合,引导学生从自我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谈感受与同学交流体会。

(二)以合唱曲《阳关三叠》探究、体验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特征,以《扬州慢》引导学生使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对作品简单的评论尝试。

(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搜集关于古代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拓展式的学习。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

 

 

 

 

我国歌曲在原始社会就产生并发展了,最早有书本记载的为春秋时期的《诗经》。其中“风”为北方十五国的民歌。南方《楚辞》;“相和歌”、“元曲”等。歌曲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

 

 

 

 

 

 

 

 

 

看教材上介绍的中国古代歌曲的知识。

 

 

 

 

 

 

用中国古代歌曲历史发展引出本课课题。

 

 

 

 

 

 

 

 

3分钟

 

 

 

 

 

 

 

 

 

 

 

 

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片段

 

这首歌曲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

第一遍欣赏,理解“三叠”的涵义,并分辨出哪一段重复演唱了三遍。

 

读书,了解《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年代及歌曲中相关的音乐知识。

聆听《阳关三叠》,通过旋律、歌词等音乐要素,正确的分辨三叠的位置。

 

 

 

熟悉歌曲,掌握“三叠”的划分及涵义,体会诗句中作者告别友人时,依依惜别的情感。

8分钟

(古琴曲2’30’’合唱曲5’30’’)

 

 

 

 

 

 

 

 

 

 

教师分析乐曲中的“起承转合”,与器乐曲中的介绍相互呼应。

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用音乐的基本要素谈谈对第一遍聆听的感受。如:旋律、速度、节奏……

 

通过欣赏谈感受

 

 

 

使学生了解器乐曲和歌曲中的异同点,为学生独立分析歌曲做铺垫。

5分钟

 

 

 

 

 

 

 

第二遍欣赏《阳关三叠》,分析作品的演唱形式,聆听三叠中下阙不同的歌词,体会悲伤、惜别、期待,三个层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聆听、探讨、分析

 

 

通过音乐要素具体分析作品的情绪情感。

8分钟

(曲长5’30’’)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