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与乐的高度结合---《合唱的魅力》
一、基本信息表
课题 |
《合唱的魅力》 |
学科 |
音乐 |
学校 |
北师大良乡附中 |
教师姓名 |
张沪宁 |
教材版本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职称 |
中二 |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音乐课体现教学以审美为核心,以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为指导思想.通过本节课本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使之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根椐音乐新课标所倡导以“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师们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力求在音乐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用更加富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在以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和创造表现为主的音乐审美活动中,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其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型依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遵循教育心理学所揭示的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形成良好品德、提升智慧水平、养成健全人格所特有的“内化”“外化”的规律。同时按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体现了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求异创新的基本理念,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教学背景分析:
我是一个不满三年经验的年轻教师,虽然我的工作时间短,也没有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我非常热忠于音乐教育这项事业,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为学生开阔出更广阔的音乐天地.
高中音乐课本中有很多要求学生演唱的内容,这说明我们的高中生也需要敞开他们的歌喉,唱出自己的心声,可我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中却忽视了这一点,要么不唱,要么轻描淡写,随便唱几句就算唱过,长此以往使学生对唱歌几乎失去兴趣,更何况是合唱呢.于是我就在想,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生敢于张嘴,想唱就唱,还学生嘹亮的歌声.《合唱的魅力》这节课就是想通过学生对合唱的欣赏,感受合唱的魅力,使学生喜欢听合唱喜欢唱合唱。
大家知道,我们的教材内容多,又比较分散,这就需要老师能全面的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合。现在,我想谈谈我是如何进行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整合。就合唱而言,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合唱的内容,最主要的就是混声合唱《祖国颂》和《黄河大合唱》但在教材中他们分别出现不同的章节中,我认为这样就会使内容过于分散,而且也会使内容重复的出现,于是我就有了这样一个设想,就是以合唱为重点,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从而让学生通过三节课的学习真正的了解合唱,喜欢上合唱。这三节课分别就是第一节《和声训练》、第二节《合唱的魅力》、第三节《黄河大合唱》。《合唱的魅力》这节课就是在学生在了解合唱的正确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对合唱的欣赏。当学生理解合唱的内容和特性后,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这不部创世之作就会显得得心应手了。
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运用了多媒体的播放将合唱的魅力展现给同学们。因为好多内容只靠老师口头的讲解是完全不够的,特别是这节课,老师必须让学生对合唱的类别和艺术特点深入的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这就必须是课堂的内容特别丰富多彩,必须要用歌声去感染学生。因此,网络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课本中关于合唱的内容有但并不系统,也不详细,于是通过网络的搜索,我找到了课本中所没有的而恰恰就是我所需要的音乐知识。如在讲解合唱的分类时,学生就可以通过多媒体(POWERPOINT)直接辨别合唱的类别,又节省课堂时间又有印象深刻。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也插入一些动态画面,如开头以《同一首歌》引入合唱,我们都知道音乐课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在课堂上来回的换碟和倒磁带,既浪费了时间,又打断了课堂的气愤。于是,我利用多媒体的制作手段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先用播放器将光盘中的音乐画面截下,再将所截的画面保存并插入多媒体,虽然课前的制作是比较麻烦的,但课堂的效果却非常好,特别是带有画面的童声合唱一下将学生带如合唱的世界,同样的方法我也用在了课堂后半部分欣赏《祖国颂》。除了截选现有光盘中的音乐,我还通过网络搜集出好多有用的内容,包括音响资料和文本资料,如在让学生辨别合唱类别的我所选用的作品大都是从网上下栽的MP3,操作简捷使用方便。
4、教学目标及内容框架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聆听、感受、演唱合唱曲音乐和学习相关知识,能够分辨出不同类别的合唱曲,能够分辨各个声部的声音,理解各声部在作品中的作用,学会用音乐的基本要素来欣赏音乐。
2、能力:培养学生分辨合唱类型的能力,思考声部在合唱中作用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欣赏、主动探究、合作创造等方法,在愉悦中感受与体验音乐,能主动地投入到本课的各项音乐活动中,并通过学生的主动欣赏和积极创造,来提高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充分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3、情感: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向上的信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合唱产生兴趣,同时通过对合唱曲的分析与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各声部之间的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并从不同类型的合唱的感知、感受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进而进一步在审美情境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培训学生欣赏合唱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内涵,培养学生喜爱合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