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第二单元 第4节 醇厚的中原韵
五、教学重点:
1、通过聆听,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2、在鉴赏音乐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和民歌的流传变异性。
3、学习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即“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
六、教学难点:
1、从聆听音乐作品中分析出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2、学习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即“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
七、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1、导课:根据本课前所学的有关民歌内容《高亢的西北调》和《独特的民族风》,首先进行有关内容的复习。出现几首大家前两个课时的接触过的民歌,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音乐记忆并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用音乐拉近师生的距离。民歌(蒙古、西藏、西北、湖北)
2、出本课要讲的《醇厚的中原韵》所在地理位置,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茉莉花》,比较不同地方对同一民歌内容的不同音乐表达,从音乐中理解不同区域音乐文化深层次人文文化的内涵。说出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茉莉花》的音乐风格的区别。
3、听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重点在听觉上感受音乐的区别,在音乐的主题旋律上充分的进行对比,从中初步认识民歌的变异性。进而理解民歌是不借助手写出记谱方法,是劳动人民自发创作并口耳相传,是不体现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4、听民歌《王大娘钉缸》和创作歌曲《好汉歌》,仔细对比这两首歌的关系,进行学习过程的拓展与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
①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②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