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实现《经济常识》学科内知识整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07 21:16:13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

实现《经济常识》学科内知识整合

 

浙江省象山中学       李彩琴      315700

 

发表在2006年《中学政史地》高中政治 第78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规定《经济常识》的教学目标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讲述与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常识》的中心议题。围绕这一议题,加强政治学科内的综合,有利于《经济常识》各章节知识的融会贯通。对于这一议题,分什么是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部分进行整合。

一、什么是市场经济

(一)区分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1.含义不同: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2.考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言的,讲的是是否为了交换;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讲的是资源配置方式。

3.出现的时间不同: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产生时期;市场经济形成于资本主义初期的自由竞争阶段,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产物。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1.什么是市场?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市场的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广义的市场的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即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2.市场的作用是什么?市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价值规律的作用,能够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能够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一句话,市场能够调节资源配置。

3.市场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对全社会的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哪里有商品,哪里就有市场。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市场是零星、分散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市场功能得不到发挥。只有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出现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市场不断完善,形成有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市场体系,市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全社会的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4.市场的作用是如何发挥的?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联系,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从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称之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它们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5.市场作用是否是唯一的?市场只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即根本的、主要的作用,而不能起全面、惟一的作用。因为市场自身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如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还需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都需要通过市场和宏观调控两种手段来调节,使经济得到稳定、有序的发展。

(三)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四个一般特征。这四个一般特征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受到损害,其他方面也难以实现。也正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价值规律能充分地发生作用,使资源优化配置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体现,它通过市场可以有效的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因此,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它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这是所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2.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具有自己的特点。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其他市场经济的特征。

(二)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我国正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应该遵循价值规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发展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4.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1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让价格真正由市场决定,商品和生产要素能在市场上能自由地流通。

2)要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真正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3各市场主体必须遵守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原则。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为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更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2)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统筹安排,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

行政手段。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并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重点复习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我国

货币政策包括人民币的供应量、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汇率的调整。 

①货币的基本知识: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②货币与纸币的区别

③人民币:人民币是纸币,是我国法定货币,具有法律强制通行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拒绝使用。其发行权集中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

④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在国务院领导下,是管理全国银行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它具有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银行实施监督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的职能。具有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的职能。具有经理国库的职能。

⑤我国

货币政策的目标: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由于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而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人民币的流通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基本一致,人民币币值才能稳定。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财政基本知识: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它具有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巩固国家政权的作用。要发挥财政作用的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因此,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财政实力。

税收政策是主要的财政政策。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费),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特征。它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二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三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财政支出也是重要的财政政策。

财政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因此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开支,都属于财政政策。

价格政策:

价格的基本知识: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国家利用价格的波动,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产品市场的价格改革已经完成,产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高,产品价格也由市场来决定。因此,利用价格杠杆来调节产品的相对价格空间有限。尤其是中国已经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贸易自由化也对国内价格起到封顶和平抑作用。不过,调整工农产品相对价格仍有一定的余地。例如,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来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资料部门的效率和增加供给来降低农业投入品的价格等。

产业政策:

产业的基本知识: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将它们归结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道路;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我们要坚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产业又叫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为了解决产业间的资源配置问题;产业组织政策主要是为了解决产业内的资源配置问题。衡量产业间资源配置状况,一般用劳动力在各产业的比重和产值在各产业间的比重两大指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和产值比重是不相同的。不过,在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同时,政府往往采取政策措施干预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比单纯依靠自然演进或市场配置机制,更快地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收入分配政策:

所谓收入分配,就是对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进行的分配,分为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两种类型。

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收入分配政策的主要手段是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税收政策目的是通过税收减少富人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税收政策的内容包括: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财产税、消费税。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是要通过给穷人以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它主要有:第一,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第二,向贫困者提供就业与培训机会;第三,最低工资法等等。

4)国家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要的平衡。

3.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进行

只有把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原则

通过法律和道德来实现。把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法律的特点是:强调强制和他律,通过强制手段着力约束人的行为,要求的是人的外部行为的合法性,单纯的思想不是法律调整的对象。

道德的特点是:强调教育和自律,通过教育手段着力约束人的动机,要求不仅是人的外在行为,还要求人们行为动机的高尚、善良。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