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4-23 18:45:09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

学科:政治

学段:高中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级:高二

课题: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作者:海南华侨中学 林穆云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教学难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教学准备】资料收集、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导入:

一、唯物主义

活动与探究:你是否同意以下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

民工:"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

学者:"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提示:不同意。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我们来看看,根据我们上节课所讲的内容分析一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标准是什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能这样区分的吗?我们应当怎样区分二者呢?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标准是物质决定意识谁决定谁。

如果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那这便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

提起唯物主义,我们时常就想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之前是不是就不存在唯物主义哲学、哲学家了呢?如果存在,之前的哲学又称什么哲学呢?唯物主义在人类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到底经历了那些基本形态呢?

两千多年来,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再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的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接着,赫拉克利特又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而在中国,则存在"五行"学说(水、火、木、金、土杂,以成万物)。

展示:

 

这些古代的哲学家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形态,坚持了以"物"为本。但是这却把世界的复杂简单化 。他们对世界观本原的认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不可能被科学证实。这便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一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结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于一种或几种物质具体形态,具有猜测性,不系统性,不是科学的世界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的发展经过了中世纪的冬眠后,在近代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一大批科学家(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以他们的实践和理论推进了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不同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认识,因而,人们就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转化。

自然科学的发展把哲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哲学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世界的本原,于是得出了:物质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质的结论。这就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伽森狄和霍尔巴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关于物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简言之: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也曾在1803年发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这显然不能解释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说明不了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这种唯物主义形态必然会被另一种更科学的形态所代替。

结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缺少辩证思想,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的,所以是机械的和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物理学领域的两大发现:其一是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其二是电子的发现。这表明原子不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其中还有电子这一更小的微粒,而且电子可以随着自身速度变化而变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开始站不住脚,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发展中的科学中渐渐产生。它们秉承了唯物主义对于世界本原的方向的同时,系统地总结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的进攻,全面地阐述了哲学的物质观,确立了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除了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外,它们还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