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
学科:政治
学段:高中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级:高二
课题: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
作者:海南华侨中学 吴少君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课时 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4.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点】 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学难点】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教学准备】 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为外国记者举行了一场电影招待会,放映中国戏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说明书。周总理批评这位工作人员是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周总理要求工作人员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您欣赏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那天外国记者都来了。放映前翻译只做了3分钟的说明,观众便看得如痴如醉,外国朋友高度赞扬这部中国戏剧片。
【设疑】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什么在国外能受欢迎? 你认为周总理的这一改名怎么样?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我们知道,外国朋友对中国的传统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了解甚少,而对于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很熟悉,这就是他们的思想状况,也就是我们工作面对的实际情况。周总理灵活的工作方法,在于他从外国朋友的实际出发,来介绍中国传统名剧。这就充分体现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哲学思想。
一、 生活处处有哲学 (板书)
【设问】 同学们还能举出于我们生活有关的哲学故事或成语吗?
【学生回答】 略
【教师总结】 从同学们的举例可知,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
【课堂探究】教材第4页
【学生活动】略
【教师提示】第一问:(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哲学的关注)
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子路虽然在某一方面优于孔子,但在哲学思想、哲学智慧方面却不如孔子。正因为如此,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来换孔子之道,孔子也不会换。
第二问:孔子的"道"不是从孔子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孔子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任何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最终都形成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教师】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 (板书)
爱因斯坦年轻时为光速问题而惊异,后来提出了让人"惊讶"的狭义相对论,使物理学家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中"惊醒"过来,所以,相对论不单是物理学,同时也是爱因斯坦的哲学观。邓小平提出极具新意的"一国两制",给世人解决难题开辟出一条新思路的"思想创新",首先是一种哲学观,其次才是政治学问题。
【思考】哲学家、政治家的哲学思想如何产生的?
【学生活动】略
【教师】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
"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面对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
(思想教育:鼓励学生敢于"惊讶",敢于创新),
【课堂探究】教材第5页
(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 为什么?
【探究提示】:
(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
(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迸发出哲学的火花。
(3)此题非常开放,要根据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来探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板书)
【教师】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课堂探究】 渔夫与哲学家的故事
一位哲学家搭乘一个渔夫的小船过河。行船之际、这位哲学家向渔夫问道:"你懂数学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又问:"你懂物理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再问:"你懂化学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叹道:"真遗憾!这样你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水面上刮起一阵狂风,把小船掀翻了。渔夫和哲学家都掉进了水里。渔夫向哲学家喊道:"先生,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说:"不会。"渔夫非常遗憾地说:"那你就要失去整个生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