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10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学要求】:
1、 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
2、 阐述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3、 了解市场规则的含义。
4、 理解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和措施。
5、 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6、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7、 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和手段。
8、 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知识梳理】:
1、知识结构:
2、重点:(1)市场怎样调节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3)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4)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难点:(1)市场怎样调节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中的经济政策
4、对比分析:
市场调节的优缺点比较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
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能够利用利益杠杆,通过竞争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进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 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
5、疑点点拨:
(1)市场调节存在的弱点: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比较
① 自发性: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主体自发追取利益→可能导致盲目竞争、不正当竞争和两极分化
② 盲目性:分散经营→盲目决策→一哄而上(下)→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③ 滞后性:闻价而行→事后调节→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2)如何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中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二者区别如下:
名称 |
财政政策 |
货币政策 |
制定者 |
财政部 |
中国人民银行 |
手段 |
财政预算(国债、税收等) |
利率、法定准备金率、信贷规模等 |
目标 |
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 |
通过利率、法定准备金率等的调节来影响货币的供应量,使之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相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