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化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生活学案 必修3.6 2011山东省淄博六中高考政治复习学案
第三单元 中化文化与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高考考点梳理):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框题导学(阅读思考,探究交流,学以致用,实践创新)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对教材适当重新整合)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自主学习篇
读书摘要 自我检测 落实“双基” 预习达标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源远流长(纵向,从发展历程看)
1、见证: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是文化的基本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______________。汉字为书写_____________,传承_____________,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作用)。
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 ,重视 。
中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为世界所仅有。
(二)博大精深(横向,从内涵看)
体现在: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表现在 和 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 、展示人们的 有独特的作用。
(2)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
,具有 、 的特点。
2、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 千差万别, 发展程度不同。受 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特点。
(2)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长期 、 、 ,既渐趋 ,又保持着各自的 。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
①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民族的特性,又都有中华文化的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 ,都是中华民族的 。
②各兄弟民族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_______________和强大的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注意:此知识可联系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理解。)(可联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类比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
(2)包容性①含义:即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所谓“______________”,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各谐相处;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份。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_______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____________、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注意: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并非意味着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并非是中外文化趋同。)
三.创造中化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2)古代的辉煌——近代的衰微―――现代的复兴
2·发展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 ,使之与 相适应,与 相协调,保持 ,体现 。
(2)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 、 和 ,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 力量,是中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 。
(3)只有在 领导和 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合作交流篇
师生互动 释疑解惑 拓展思维 明辨是非
【知识卡片】文字、文学、文物、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会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文学:以文字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会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物: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有文化的状态。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辨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意味其发展一帆风顺,始终辉煌。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华文化走过来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但在近代出现来衰微。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可用下表来展示:
时期 |
主要文化思想 |
成就 |
殷周 |
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 |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春秋战国 |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
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
秦 |
统一的民族文化得到发展 |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汉代 |
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
中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 |
隋唐 |
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
中华文化进入气度如虹的全盛时代 |
宋元明 |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 |
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 |
明清 |
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入 |
中华文化走向衰微 |
辨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与史学典籍,有其合理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来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会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这种具有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来巨大的作用。史学典籍的出现,能够将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并流传下来。
(2)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