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人教版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识别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能阐明各类陆生运动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3、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陆生运动类群,懂得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的意识。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各类陆生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确定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2、唤醒学生保护珍稀运动,关爱大熊猫等稀有运动,并要与不法分子作斗争。
二、教法设计: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相结合。
三、教学重难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度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2、说明水生运动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活动制作课件;2、学生活动搜集有关水生运动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讲述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导入本章的内容
阅读序言部分:“……发现的运动种类已有150多万种,可分为脊椎运动和无脊椎运动,……”
讲述: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
学生活动:填课本上的表格,了解熟悉的一些运动
介绍水中生活的动物:放幻灯片:几种海洋鱼类和几种淡水鱼类
提问:1、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在水中生活?鱼有哪些特征能适应水中生活?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1、鱼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2、鱼能在水中呼吸。
播放鱼在水中游泳的录像:
提问: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对于水中运动有什么意义?
2、鱼运动的动力是靠什么?靠哪些鳍来保持平衡?靠哪些鳍来保持方向?3、我们仅靠观察能得出结论吗?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完善。只凭观察不能得出严谨的结论,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探究。我们怎样设计实验呢?
学生讨论探究方法,教师引导。
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直接观察,作出假设;2、捆绑各种鱼鳍分别进行观察;3模拟实验观察。
学生阅读课文。复习科学探究的步骤。
教师提问:在这个探究中,我们的假设是什么,应怎样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回答。
我们来看下面的一段动画(模拟实验法)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刚才的问题,教师小结完善:
鱼的体形:流线型,有利于减小运动时阻力,运动的动力是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靠背鳍操保持平衡,胸鳍、腹鳍辅助;尾鳍控制方向。
重放鱼在水中游泳的视频,教师引导:1、鱼在呼吸时,鱼为口是不是同时张和闭?为什么?2、鳃丝为什么是鲜红色的?为什么又多又细?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鳃和口只有交替开合,水才能从口中进入,从鳃盖流出;
鳃丝中含有血红蛋白,呈鲜红色,有利于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鳃丝既多又细,扩大了表面积有利于气体交换。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内容学习,我们对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作一下小结:
本节小结:
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1、身体流线型,体表覆盖鳞片,能减小运动时的阻力。
2、躯干和尾部的摆动能产生前进时的动力
3、背鳍、胸鳍、腹鳍协调,保持身体平衡。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4、用鳃呼吸,体温不恒定。
布置作业。P10 1、2、3。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动物分类
1、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
2、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
二、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2、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①身体流线型,体表覆盖鳞片,能减小运动时的阻力。
②2、躯干和尾部的摆动能产生前进时的动力
③3、背鳍、胸鳍、腹鳍协调,保持身体平衡。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④4、用鳃呼吸,体温不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