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教学案例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  来源:教育文稿  发布时间:2009-03-20 22:26:19

 

比一比,赛一赛

识记公式

6、反思。“除了记得准、记得快之外,衡量记忆力好坏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持久性和准备性。回想一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用这个办法能持久吗?针对此问题,你能否提出一个更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借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发地产生对公式特点的探求的一种自身需要,并积极思索和回顾公式的得来过程。(法则的剖析:

条件是①乘法②同底数幂;结果是①底数不变②指数相加)

7、再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公式的特点和语言叙述,有提取的记忆一遍。”

 

8、“你认为这个公式的应用,应特别注意什么?”给点时间思考(目的是让学生记住这个问题),却不必急于回答,只要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练习就行了,之后再作回答。

理论之于实践

展示课本P13  例1,可由学生自行讲练,教师辅助。

2、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课本P14 随堂练习1,借以检验所学。

3、闯关练习:①x³+x³;②x²·x³;③x³·x³;④x³·y³;⑤x²·y³。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条件和结论两方面来辨析公式特点。

 

4、又一轮更大的挑战,真实的测出对公式的理解程度及熟练程度,培养举一反三,逆向思维的数学品质。教育学生学习要多思多想,力求学深学透。

①am·an·ap等于什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倡算法的多样性,同时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②am+n可以写成哪两个因式的积?

5、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例2生活背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收获与体会,成功与失败。

1、默忆,并用自己的语言整理笔记;

2、独立完成课本P14习题;

整理同底数幂乘法的探索过程(可以加以发挥,本题作为选做)。

3、自编一道最能代表个人水平的题目,向与你水平相当的同学发出挑战。

4、仿照本节课的方法,预习并尝试独立探索下节内容:幂的乘方。
 探索这个问题,自然

地体会同底数幂运算的必要性,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回顾并应用幂的意义,

尝试求解。

3、将幂的意义与乘法的意义混淆了的学生在对比中澄清了认识,改正了错误,巩固了知识,也为下一步的探究工作铺平了道路。                         

 

1、根据幂的意义,独立解决此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每一步的理由,做到有理有据。

 

2、通过努力,完成任务,进一步熟悉了幂的意义。   

仔细观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个人的观察结果,在班内进行交流。

3、通过对特例的考察,归纳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发展了推理能力(归纳、符号演算)。进一步体会字母表示数的进步意义。

4、运用幂的意义进行说明,加深了对幂的意义的理解,提高了应用本领,对公式的认可由感性转为理性。

记忆与呈现

交流比赛

6、学会反思,学会学习。进一步体会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与集体智慧的无穷,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开放的学术性格。在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知识,达成了识记目标。①仔细观察公式特点(二要素、对比、变化、左边和右边、整体和局部);②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交流;③回顾性质的得来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7、按要求,用新方法二次识记,同时体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增强动脑的自觉性。

8、“一个奇怪的问题,不就是要注意符合公式的特点吗?刚刚已经说过了。难道还有其它的?”

 

 

 

1、战前演习。具体体会公式在解题中的应用,熟悉了公式。

2、自我检验,巩固反馈。考察个人的实际运用能力,并及时查漏补缺。

3、对比练习。通过观察、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提高警觉性,增强对公式特点的灵敏性。从根本上消除了知识的负迁移,澄清了概念,杜绝了错误的发生。

 

4、随着探讨的步步深入,对公式的理解不断加深。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思维变得流畅、变通,更富有创造性。 

 

①先大胆猜测,类比联想,再利用符号间的运算加以验证。通过思考、探究、交流等个体活动,进一步熟悉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幂的意义和乘法运算律,同时注意一题多解、发散思维。

②发展逆向思维,对公式灵活运用。

5、运用同底数幂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大数目,发展数感。

条理本节内容,回顾做题经历,畅谈个人体会,互相交流借鉴。原本分散的知识更加系统化、结构化,初步形成知识网络

 

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本人原有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展继续学习、自我教育。灵活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学

播放录像,展现无际而神秘的宇宙,引发思考。

 

 

同伴交流

 




小组讨论


 

 

个别学习



 

同伴交流


 

 

个别学习




 

个别学习与同伴交流相结合

 


 

同伴交流

 


 

小组讨论



 

 

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学展示实际背景

同伴交流

 

个别学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

助长,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习而人为的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规律(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公式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的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教育文稿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