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doc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了解空气》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教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通过多种感官,感觉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二)通过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它无处不在,占据着我们周围的空间。正是由于空气的这些特性,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更是视若无睹,虽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概念非常笼统、模糊。学生觉得空气很平常,所以,在这节课之前,空气基本上没有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正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 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学好本课,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四、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思路,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学会探究科学的本领。本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有充足的实验时间、有充分的交流时间,真正做到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同时综合运用发现法、谈活法、演示法,讨论法、激励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把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建立了师生交往、生生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
本课教学既需要学生之间团结合作,进行探究实验,也需要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发挥每个学生手、脑、耳、眼、嘴等功能,让他们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五、教学准备
学生用材料:(每组)水槽、透明玻璃杯、白纸、保鲜袋等分组实验材料;实验汇报表一、二三。
教师用材料:水槽、透明玻璃杯、白纸、保鲜袋;实验汇报表一、二;温馨提示一、二。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探究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好的!下面,请同学们留心听,猜一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放录音)(建议由谜语先生引出谜语)
生1:空气。
生2:……。
(播放谜语先生说出谜底,表扬猜对的学生)
师:你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知识呢?。 (建议:改为:同学们认识的空气是怎样的呢?)
生1:……。
生2:……。
师:今天我们就来:(板书:了解空气)。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感觉空气。
师:要了解空气,就要想办法收集空气,那么怎样才能收集空气呢?请大家想想办法吧!
生1:……。
生2:……。
师:收集到空气以后,就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空气究竟是怎么样的?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我们就小组合作,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仔细观察空气,老师也给大家提供一些观察空气的方法(出示实验汇报表一)。………………………………【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