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上)教材分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3-15 14:12:02

龙舟坪镇花坪小学   汪家胜

 

小学科学课的实施已经一年了,老师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对苏教版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大家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也一定对“用教材教”有了新的认识,这为我们进行四上教材培训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使用苏教版教材,我和大家是同步的,因此,我在这里对教材作的所谓的分析,要么是我对教材的一些肤浅的理解,要么是借鉴别人对教材的阐述,也许对大家的帮助并不大。真正的理解,还是要依靠大家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我的分析最多只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每教完一册教材,总是盼望早点看到下一册教材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有什么内容?是怎样编排的?有哪些特点?但每当我拿到教材以后,心里总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感觉教材的内容好、编得也好,但实际教起来,存在的困难却有很多,好看不好教。教材可能更适合城市的学校、条件好的学校,而对于农村里的、条件差的学校,也许并不适合。教材中大容量的活动内容、多而杂的材料要求、较高的教学目标等等,使得我们很难驾驭现在的科学课堂。

不过,今年的教材和以前的相比,有了许多惊喜的变化,明显的感觉到,现在的教材活动内容比以前少了许多,精炼了一些;特别是教学参考书改变了编写模式,注意了可操作性,其中对具体活动详尽的指导建议,使原先没有经验的老师多了一份依靠,降低了实际教学时的难度。

一、       在使用四上教材时,我们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把握好科学课教学目标中,重要的、核心的目标。

1)让学生保持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2)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探究技能和方法。

3)让学生具有正确认识科学的态度。

4)让学生体验到探究中发现的乐趣。

5)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科学事实表象。

6)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真实过程。

2把握好科学课教学目标在四上的教学中需突出的重点内容。

1)对问题意识的进一步培养。

2)观察与测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观察的种类有很多,对三年级学生,观察主要是表面观察,间断观察,初步的连续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是观察物体的外形、大或小、颜色,气味等,测量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物体的温度(主要是水)、物体的平面面积、时间等。在四年级,连续的观察、对物体全面的观察将是经常要遇到的观察内容。

3)对事物的认识由现象上升为认识事物的性质,由具体逐渐过度到抽象。

4)排序与分类技能的初步培养。

以上这些科学探究技能在每一个单元都要适时渗透,反复强化训练,不断提高。

 

3、把握住每个单元的几个核心概念和主要教学目标。

单元

     

核心概念

1

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的性质、空气流动的规律、空气中的组成成份、空气对生命的影响。

2

冷和热

温度、热传递的方式、物体吸热散热性能、物质三态的变化及其条件、热胀冷缩、雾雨露霜的成因及蒸发、凝结等。

3

奇妙的声音王国

声音来源于物体的振动、声音可以在许多物体中传播、耳朵听声的原理、声音的音色、音强和音调、乐音和躁音。

4

吃的学问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食物金字塔——营养搭配、消化器官的认识及食品安全的知识。

5

排序和分类

排序、分类。

各单元主要的教学目标,请老师们参看教学参考书,在此略。

 

二、各单元的设计思路: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本课涉及的核心概念有4个——空气的性质、空气流动的规律、空气对运动物体的影响和对生命的影响。4个核心概念分散在4课之中。
    1
.空气的性质
   
这是有关空气性质的初级认识,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有质量和空气可以被压缩等内容。第一、二个活动,是让学生在获得“纸巾不湿”、“气球吹不大”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概括(这是一种推断)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第三个活动是认识空气的质量(教学时用重量这个名称,学生较容易理解)。

第四、五个活动是对空气可以被压缩性质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按“气垫”和针筒,感受空气可以被压缩及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讨论是为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认识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一性质的日常运用。第六个活动是归纳整理空气的性质。
   
最后的三个动手做活动,是运用压缩空气性质做玩具,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巩固有关的知识。教学时,可以从三个中任选其一。
    2
.热空气和冷空气

这一课的核心概念是空气流动的规律。

第一个活动是关于热空气上升原理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做会蠕动的“蛇”和体验蜡烛上方空气被加热,概括出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冷空气下沉填充热空气原先的位置,可以通过冬天冷风从门外刮进屋和冰箱凉空气总是下沉的已有经验来概括。

热空气的用途,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孔明灯”和1783年法国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造的载人热气球。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课外做热气球和孔明灯,热气球可以用吹风机对着塑料口袋吹;孔明灯可以用较大的塑料口袋捆上铅丝和蜡烛做。
   
观察玻璃罩中的蚊烟运动路线的观察活动,可以将冷暖空气的流动规律综合地、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当然,所有的结论都是学生自己得出的,教材通过提问加以引导。
   
漫画提供了大自然中空气流动的规律。
    3
.空气中有什么。第一个活动是三只蜡烛的燃烧比赛,引导学生分析解释产生三种不同现象的原因。第二个活动,实验分析空气的成份,认识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成份,一种支持燃烧,另一种不支持燃烧。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以及空气的组成成份。第三个活动是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它是氧气燃烧后的主要物质,它本身也有一些很重要的性质和用途。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可能我们以前只听说过“水是生命之源”,“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是一个新的提法,由此可以看出空气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这一课是有关空气和生命关系的知识。一组照片为学生提供生命离不开空气的信息,接下来是有关污染空气危害的认识,实地调查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和现状,提醒学生,小学生虽然还小,但同样可以为净化空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二单元《冷和热》。

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包括的核心概念有热传递的方式、物体吸热散热性能、物质三态的变化及其变化条件、热胀冷缩、雾雨露霜的成因及蒸发、凝结等。这些概念分散在5课书中。
    1
.冷热与温度

“温度”这个概念在三上就已经接触到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学生也知道一些,并且学生也学着测量过一些物体的温度,如测量水、空气的温度,但真正给出“温度”的定义,是在这里。也许是教材的编写思路有所调整。探究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这是用来训练学生的探究技能其中有测量水温、填写记录、连续观察水温的变化、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发现降温规律,最后还要解释现象等。

2.热的传递

这一课重点介绍的是热传递的两种形式:热传导和热对流。第一个活动提供的是固体的热传导方式,第二个活动是实验研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交流空气的热传递的方式,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给出“热对流”的概念。热的传递的第三种方式——热辐射,课文是以资料的形式出现的。第三个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研讨问题,分析用煤炉烧水这个现象中热的传递方式。

3.加热和冷却

本课包含的核心概念是物质三态及其转化条件热胀冷缩。先观察冷和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具体活动是给砂糖加热和做糖画宋体验固体液体间的相互转换。二氧化碳的干冰照片提供了气体和固体相互转换的信息。冷和热不仅对物体的状态有影响,还对物体的体积有影响,这是状态变化的前奏。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教材给了提示,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认识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这是对过程技能的锤炼。
   
炼钢、复原乒乓球等照片提供了物体受热受冷后状态变化的运用信息。
    4
.吸热和散热
   
这一课是有关物体吸热、散热性能的认识。第一个活动是对比水和沙两种不同物质的吸、散热性能的实验。第二个活动是颜色对物体吸散热的影响,通过同种不同色的物体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最后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讨论生活中物体吸热、散热性能的运用,这是对物质、材料性质认识的提升。
    5
.水加热、冷却后
   
这里是想通过水的三态变化进一步强化物体受冷受热后状态的变化,另外,也想把有关天气的知识——云、雨、露、霜的形成及蒸发、凝结等概念一并在此课解决。
   
教材从一组不同形态的水的照片引入话题。接着是一组制造云、雨、露、霜的活动,通过动手做,理解云、雨、露、霜形成的不同条件,即水三态的变化条件。通过蒸发小实验让学生理解空气中的水是通过蒸发而来的,并给出“蒸发”和“凝结”的概念。最后,让学生通过研讨形成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整体认知。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

包含的核心概念有声音来源于物体的振动,声音能穿过许多物质,耳朵听声的机理,声音的音色、音强和音调,乐音和噪音等,5个核心概念分别构成5课内容。
    1
.声音的产生
   
本课第一个活动,是激活儿童既有的有关声音的经验——用各种方法使一只保鲜袋发出声音。这些活动因带有一定的创造性,因此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活动是一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对物体发声时的变化的观察,探究“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原理。其中的捋蜡线,将线的振动转化为可见的水波振动,强化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这一概念。   

2.声音的传播
   
第一个实验是一个比较经典的实验——在一个大烧瓶中挂一个小铃铛,先摇瓶中的小铃铛,能够听见铃声,再往里加少量水,把水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铛,则听不到声音了。这个实验说明了空气能够传播声音。从而引出“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这个问题。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头上的橡皮轻轻敲击桌面声音的实验,让学生感知声音在各种物体中都可以传播,但传播的效果却不一样。做“土电话”的活动,如果课上没有时间,可以用老师的样品做一个演示实验代替。设计研究声音传播方向的实验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实验,如果学生自行设计有困难的话,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甚至由教师帮助准备一些材料,师生共同完成。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第一个活动可由教师演示,让学生观察音响前的塑料泡沫小球的振动情况,以此来类比看不见的鼓膜振动。对耳的构造的认识,最好用耳的模型演示,配以教师的讲解,书中的漫画非常形象,学生一看就基本上能够理解。耳郭在听声音的过程中也是“功不可没”,它的工作原理——聚音可以通过听诊器、扩展耳郭听声音来理解。“助听器”的实验,最好能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关于“噪音”问题除了书中的资料以外,老师应当补充一些关于分贝的知识,让学生有所了解。对于后面的三个讨论问题,老师可以适当强调。如“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的问题,老师可以就此培养学生的同情、关心、理解、帮助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4
.不同的声音   

包含了三个核心概念——音色、音量、音调。第一个活动——猜声音是辨认音色的活动,术语虽未出现,但通过活动,儿童积累了辨认音色的感性经验。第二、三个活动——用不同的力敲击小鼓和三角铃,学生很容易辨认出音的强弱。第四个活动是一组辨认音调的活动,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弹拉紧的、变短的、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所发出的不同音调的声音,感受弦对音调的影响。   

5.快乐的小乐队
   
这是一节总结课,分三部分组成,一是认识乐器如何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乐器,没有多少乐器的学校,二胡总是有的,乐器不在于多少,重点是组织学生讨论这些乐器的发声原理,会演奏乐器的孩子还可以边演示边介绍如何发声,如何改变声音的高低。二是自制一件乐器。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废旧材料,从中选取一种自制。制作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书中介绍的制作步骤,精心操作,比一比,看谁制作出的乐器音准,外形优美,能够发出美妙的声音。制作完以后,还要鼓励学生现场演奏。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

包括的核心概念有: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食物金字塔——营养搭配、消化器官的认识及食品安全的知识。分4课内容。
    1
.我们吃什么
   
第一个活动,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食物?”引出有关食物营养的话题。给食物分类的活动暗含分类探究技能的练习,统计喜爱食物是运用数字的练习,也可引起学生对食物营养成分的关注。教材直接呈现了营养知识,为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饮食习惯提供了必要信息。最后,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让学生反思以前的饮食习惯,树立全面饮食,合理营养的观念。
    2
.怎样搭配食物
   
第一个活动是通过指出两个漫画人物的饮食问题,引出合理搭配食物的话题。食物搭配金字塔提供了不同食物合理搭配量的有关信息,为接下来的两个活动——检验自己的食谱是否合理、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提供了依据。
    3
.食物的消化
   
第一个活动是全班同学在自己的教材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图”(要写上各个器官的名称),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讨论的基础上,认识消化器官的名称及作用。书中配了完整的消化器官图和相应部位消化的食物的照片,给学生必要的知识信息。一组漫画提供了讨论良好饮食习惯的话题,那些长期被视为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一定对哟。
    4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食物安全是现在全社会都很关心和重视的问题,让学生从现在起就关注食物安全非常有必要。课文首先介绍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的知识,以及食品添加剂危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调查各种加工食品的添加剂,以期引起学生对该问题的重视。第二组内容是对有关污染食物危害的认识,通过讨论,让学生掌握安全饮食的基本常识。

 

第五单元《排序和分类》

这是专门探究技能练习单元。 排序和分类是常用的对收集到的证据(数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加工的方式方法。它在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的顺序中的位置,排在第三位,前两位是“提出问题”和“观察与测量”。它不仅标志着学生目前达到的认知水平,也提供了学生认知走向更远、更广阔水平的潜在可能性。

1、排序

课文首先指导学生识别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排序以及排序的好处,自然地理解并接受在科学中也离不开排序的观念,理解排序的科学含义。通过“科学家整理数据”,体悟到排序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通过观察、动手与合作,初步学习同时给多个物体的两个或多个特征排序。

2、分类

平时学生就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分类、进行分类,因此,应启发学生觉察到自己有分类的能力,并能够提高科学分类的能力,即掌握更多科学分类的方法。教学中,通过多样的分类训练,引导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迅速、准确地寻找出事物的相同或相似特征,顺利完成相应的分类任务。

 

二、   关于单元备课和单元小结

科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出现的,内容集中,便于教学,因此,老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进行单元备课。好处是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便于在材料准备上有一个整体计划。关于备课的形式,虽然教参中有一些建议,但真正落实权力还在学校,希望老师们多做学校领导的工作,以期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认同许可。

教参中的实验操作指导建议,一般是在专家指导下,经过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后形成的,其中不乏科学探究的经典实验,其操作步骤都是仔细斟酌、反复实践后形成的,可以说是最优化的设计。如果老师们在没有形成更好的实验或者更好的实验操作程序之前,则应遵照教参的指导建议。要做到这一点,老师们要逐字逐句阅读教参,领会要领,熟悉步骤,课前最好将实验做一遍,避免上课时忙中出错,影响教学效果。

根据教参提供的参考课时,全册教材约需28——31个课时,按18周计算,还有少量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我建议老师们用来加强单元小结和检测,以此加强科学知识的落实,虽说科学知识现在强调得没有以前重要,但它是三维教学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环,我们不能在强调科学探究的同时忽视知识的教与学;新课程实施不久,我们在这方面有弱化的现象,现在要逐步纠正。题目在教参的每个单元之后,客观上减轻了我们出题目的难度,希望老师们充分地利用它。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