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铁有磁性》教学设计2 小学科学三下
镇中心小学 赵林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
1.每人各准备2—4件你认为能被磁铁吸住的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要求每小组里成员所带的物品不同。
2.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1角的铝币和钢币。
3.教师演示用:大磁铁、铁盒(如罐头盒)、铝盒(如易拉罐)、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圆珠笔。杯子和水,一个系着绳的磁铁。
【教学过程】
活动一:小螺丝不见了。
1.师出示一枚小螺丝,教师的手快速的从小螺丝上面划过,小螺丝就不见了。师惊问:小螺丝呢?这是怎么回事?
师:老师手里有磁铁?师展开手给学生看,是的手里是有磁铁。板书:磁铁
师:你们见过磁铁吗?你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东西?
师:你们说的是否正确呢?用什么方法证明。
活动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如果做实验,你需要哪些材料,该怎么做?
根据课前要求准备的材料(每人准备2-4件认为能被铁吸住的和不能被铁吸住的),放在纸上。为什么要准备这么多的实验材料呢?
师生逐一预测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2.师:出示记录表,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类填写好,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测试后把它们按能吸和不能吸分成两堆,看这两堆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要求学生按分工的职责进行实验。
3.交流汇报。
A.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都是铁制成的。
B.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都不是铁制成的。
C.铝、铜不能被磁铁吸引。
4.小结。
师:我们把“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在黑板上贴上写好概念的纸条。
师:我们可以这么说,磁铁有“磁性”。板书:有磁性(完成课题的板书“磁铁有磁性”)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磁铁能吸铁一类的物质,并不是金属就能被磁铁吸引。(举例:铝、铜)
5.辨认铁制品。
(1)师:出示硬币、铁盒(如罐头盒)、铝盒(如易拉罐)、茶叶筒等。问:我们用眼睛观察,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学生猜测。
(2)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更可靠些呢?(用磁铁吸)
注意:磁铁不能随便往什么物体上靠的,如手表、手机、电脑碰上磁铁会坏的。
6.找生活中的磁铁。
我们能否根据磁铁能吸铁一类的物体的性质,去寻找生活中的磁铁?如冰箱的门、电铃、门吸、磁性黑板、磁悬浮列车等
活动三:隔物吸铁。
1.引入研究。
(1)师指黑板上写着概念的纸条问:这张纸怎么不掉下来?(生:磁铁吸着。)
(2)看到这个现象,你还想研究什么?刚才我们测试过,纸不能被磁铁吸引,磁铁隔着纸却能吸住黑板。“磁铁隔着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能吸铁吗?”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2.实验设计。
教师出示实验记录单。让学生对照书本的表格,要求每个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进行检测,并填写好实验记录。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
4.汇报交流。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师在黑板上张贴写好概念的纸条。“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5.教师补充介绍:磁铁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磁场,磁场可以穿透一些物体。这里用“一些”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片吸铁会改变磁场的大小和方向。磁铁隔着铁有时候不能吸引铁一类的东西。这个知识以后你们会研究的。
活动四:拓展应用。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自己的收获,总结所学知识。)
2.师:老师的铁钥匙不小心掉到了水沟里,不把手弄湿,你有什么办法把铁钥匙取上来吗?(学生说把磁铁用绳子系好放下去吸。)
师:隔着水能吸吗?(能吸。)你怎么设计这个实验。师根据学生说的演示:在透明杯子里放一把钥匙,倒入水。用磁铁在杯子外吸,可以吸上来。用系着绳子的磁铁放下水也能吸。师:真不错,我们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