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25 09:29:39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组织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鼓励学生能从实验现象和已有经验的冲突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测,以及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得出结论。

3、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组织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各种物体沉浮的假设,探讨物体在水中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学生(四人小组):1、水槽2、三组材料:(1)啤酒盖、纸、木块、石头、泡沫塑料、铁钉、橡皮块、胡萝卜、蜡烛头(2)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四件(3)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四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初步感知沉浮

●出示各种材料(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沉浮。

●小结观察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

● 引入:怎样的物体沉,怎样的物体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

●分组实验探究沉浮情况。

 

 

●反馈、研讨这些物体的沉浮情况,

从对铁盖和小纸片的沉浮情况的观察,引导学生得出正确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一: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出示更多材料(泡沫塑料、铁钉、橡皮块、胡萝卜、蜡烛头)。

 

 

 

●学生猜测他们的沉浮情况,并完成记录单1。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组织探究这些物体的沉浮情况。

 

 

●组织汇报交流。

 

 

 

●组织研讨: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并完成记录单。(先猜测,再验证)

 

●学生汇报猜测、猜测的根据及验证情况。

 

●学生分别按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排列物体。

   产生矛盾。

 

产生疑问: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好像没有关系。

 

 

 

 

 

 

 

活动二:探究物体的沉浮的相关因素

 

 

 

 

● 提出问题: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真的没有关系吗?

 

● 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轻重有关。

 

(1)实验验证:

教师出示几个大小相同的圆柱形物体。

 

(2)组织研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相同大小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研讨时,教师应让学生理解,这个结论得出的前提是:物体的大小相同)

 

 

 

●学生倾听

 

 

 

 

 

 

 

 

●学生利用这组材料来进行实验,并完成记录单2。

 

●学生汇报实验果,并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提出探究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体积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有关。

 

  为学生设计下一个探究方案作好铺垫。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大小有关

(1)、设计实验方案: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2)、实验验证: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材料要求,给每组学生提供一组大小不同而轻重相同的材料,放手让学生探究。

 

(3)、组织研讨,得出结论: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相同轻重的物体,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

 

 

●根据前面的经验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设计中强调物体的重量相同,体积大小不一样)

 

 

●小组学生利用这组材料来进行实验,并完成记录单3。

 

 

 

●学生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在设计中使学生注意到变量的控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的意识。

 

 

总结反馈,思考内化。

 

●教师提问: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到底有没有关系?怎样说明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怎样的物体最容易沉,怎样的物体最容易浮呢?

 

●学生回答

小结本课内容。

 

 

 

 

 

 

 

 

课后反思: 当学生对物体轻重、大小对其沉与浮的影响产生认识冲突时,就直接进行了下一个研究活动,直接将一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或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材料塞给了学生,而学生对这组材料究竟有什么用,用这组材料的目的是什么感到盲然,所以探究兴致索然,部分学生直接去做一些不相关的事情,探究失去了意义,无法深入下去。所以要充分让学生从第一组材料中比较发现,认识到这组材料大小与轻重都不一样,不能直接看出究竟是大小影响了沉浮状态,还是轻重影响了沉浮状态,要研究就必须设计一组新的材料——要么大小一样,轻重不同,要么轻重一样大小不同。有了这个认识,下面探究活动才会在生成中发展,探究也会因是发自内心的需求而精彩不断。

 

 

活动记录单1

观察内容: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活动步骤:   

    1、先推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2、再放入水中观察,把推测正确的物体放成一堆,把推测错误的物体放成一堆。

 

 

观察

 

物体

泡沫塑料

铁钉

橡皮块

胡萝卜

蜡烛头

 

 

 

 

 

 

实验结果

 

 

 

 

 

我们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推测的。

 

活动记录单2

 

观察内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轻重有关吗?

观察方法:把体积大小相同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队

观察物体

 

 

 

 

最重

较重

较轻

最轻

预沉

测浮

 

 

 

 

结论:

 

 

 

活动记录单3

 

观察内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

观察方法:把轻重相同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队

观察物体

 

 

 

 

最大

较大

较小

最小

预沉

测浮

 

 

 

 

结论:

 

课题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研究玻璃瓶和塑料块的沉浮,理解分别改变物体的

轻重和大小来改变物体的沉浮;

2、在活动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发现改变浮标在水中的沉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水槽、小药瓶、浮标(小组);

橡皮泥、泡沫塑料、铝块、浮标等(橡皮筋);(小组)

矿泉水瓶、笔帽、牛奶罐、吸管、潜水艇模型等;(教师)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谁能说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跟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板书:物体的轻重、物体的大小)

二、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1、将玻璃瓶放入水中会怎样?

怎样使它下沉呢?你用什么方法?怎样来验证你的想法呢?(实验)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交流,说说改变玻璃瓶沉浮的方法!

三、改变塑料块的沉浮。

1、(拿塑料块)将塑料块放入水中会怎样?

如果是沉的,想办法让它浮上来;如果是浮的,想办法让它沉下去;并记录改变塑料块沉浮的方法。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交流,说说改变塑料块沉浮的方法!

4、揭题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2005年5月16日                           

 

 

 

 

 

 

 

 

 

 

 

 

 

 

 

 

 

 

四、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

1、刚才我们研究了改变玻璃瓶和浮标在水中的沉浮。(小结板书)

2、你们还想不想试试改变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这里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好多的物体,

(出示友情提示:1、材料名称:橡皮泥、泡沫塑料、铝块、浮标等;2、实验要求:边实验边记录,好了后准备交流。)

你能不能使这些物体下沉或上浮。用的是什么方法,边实验边记录下来,清楚了吗?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交流。(一个小组2个队员上来,一个讲,一个演示,其余2个在下面补充;其他组可以提问)

5、课堂小结。

6、说说:改变物体的沉浮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潜艇、救生圈、铁船等)

演示与讲解:潜水艇——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海水,潜艇就迅速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四、制作研究我们的“潜艇”

1、问:懂得了潜艇的沉浮原理,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潜艇”并想办法使它下沉或上浮。

2、学生做潜艇,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演示。

课后反思

    教学中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能想出许多办法来改变物体的沉浮。潜水艇的演示能较好地将物体沉浮的改变过程呈现得清晰,明白,学生也乐意接受。

 

课题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玻璃水槽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

小组实验观察用:蜡烛、铁片、木夹。

玻璃杯、搅拌棒、食盐等。

 

天平一架、量筒一只、大小相同的小塑料杯两只。

 

 

 

 

 

 

 

 

 

 

 

 

 

 

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2、观察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在两个不同水槽中的沉浮。(一个沉、一个浮。)

3、怎样解释两个马铃薯沉浮的不同?

4、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有哪些?

5、如果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同一个水槽中,会怎样?

6、观察: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一个水槽里,马铃薯全浮;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二个水槽里,马铃薯全沉。

7、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

1、这两个水槽里的水不一样吗?怎样能知道?

2、从两个水槽里各取一滴液体,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从留下的痕迹看,两种水一样吗?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005年5月20日


 

 

 

 

 

 

 

 

 

 

 

 

 

 

 

 

 

 

 

 

3、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水是什么水?

4、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三、马铃薯在盐水中为什么能浮。

1、为什么马铃薯在清水里沉、在盐水里却变浮了?

2、盐水重还是清水重?

3、怎样比较盐水与清水的轻重?

4、是因为盐水比清水重,所以马铃薯在盐水里浮吗?

四、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

1、把物体分别放在比水轻的油中和比水重的糖浆中,物体的沉浮会怎样变化?

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

2、铜和铁在液体中能浮吗?

3、铜在水银中也会浮(实际演示或图片展示)。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五、阅读本单元的“阅读与拓展”内容,课后去做一做“改变鸡蛋的沉浮”的实验并思考有关问题。

六、布置下次课前自制好一只小船,并收集有关船的图片、模型。

 

 

 

本课实验活动比较多而且费时,所以使课堂探究活动显得过于仓促。使马铃薯上浮的是不是盐水并不重要,课堂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经历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课题

造一艘小船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生活中船的种类及用途。

2、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造小船。

3、流造船的目的和过程,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生活中船的种类及用途。

2、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造小船。

 

 

教学准备

小组活动用:8厘米见方的薄铝片2块、同样大小的卡纸2张、回形针、胶带纸和胶水。水槽、玻璃球。学生自制的小船及各种收集到的有关船的图片、模型等材料。

 

 

 

 

 

 

 

 

 

 

 

 

一、课前自制一只小船。课前让学生根据教材提示自制一只小船。

二、交流我们的小船

1、演示介绍自己制作的小船。

2、讨论我们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哪艘船装得多。

8厘米见方的薄铝片可以制作什么样的船?

什么样的船能装更多的货?

1、利用材料表中列出的材料,设计制作出一艘能装运玻璃球的小船,比谁的船装运的玻璃球多。

2、装了玻璃球的小船为什么会发生倾斜?

3、怎样才能保持船的平稳?

4、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试试装货时能平稳些吗?

5、说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船装得更多。

       

造一艘小船

 


 

 

 

四、船的展览会。

1、把我们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2、把我们制作好的小船和收集到的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在全班展出交流。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