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了解空气(一)
课题 |
了解空气(1) |
第1课时 |
|
教学目标 |
1、引领学生实际进行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活动,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2、通过设计实验,使他们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 |
||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通过设计实验,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学习新的科学探究方法。 |
||
教学准备 |
教学准备:教师和学生一起准备薄而透明的塑料袋,塑料袋不能漏气,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个。教师在实验室里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两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每个小组准备2~3张32开废作业纸。每个学生自带一块擦手用的毛巾。 |
||
教 学 过 程 |
教学过程: 1.引入。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 ·我们在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不少,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2.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我们要先用感官来观察。大家想想办法怎样用感官观察? 如果需要,教师可提示学生怎样运用感官进行观察。这一活动的时间要充分,要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感知,以建立丰富的表象。 |
||
教 学 过 程 |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学生交流的时间也要尽可能充分,学生因为口头语言发展水平不高,发言时会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教师要能够沉得住气,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说。 ·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空气在塑料袋里把塑料袋撑得鼓鼓的,按下去又会鼓起来;从小孔里出来的空气感觉像流水一样…… 3.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 ·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 ·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 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 4.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教师可按教材提供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这个活动。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 (2)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它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又怎么样了? 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和第一个魔术里的结果一样,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 |
教 学 过 程 |
5.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 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 “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教室里充满着空气,空气占据了房子里面的空间。 我们的周围空间被很多很多空气占据着。 6.作业。 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 |
教 后 反 思 |
纸团不湿的实验活动从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一是水槽的侧面看玻璃杯,会十分清楚地看到玻璃杯里有一大截“空”着,水始终进不去;二是将玻璃杯竖起提出后,纸团不会湿。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纸会湿吗”和“为什么会这样”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推想空气占据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