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3-18 10:58:40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3课。对于简单机械方面的学习,这是学生的首次接触,而之前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为这个单元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由于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所以教材在内容的安排方面简明的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利用学生熟悉的搬自行车上台阶,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的方法,从而认识生活中的斜坡并提出斜坡是否省力的质疑;第二环节在这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进行科学探究技能培训的重要环节;第三环节的内容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变形螺旋;第四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的应用,逐步使学生树立“学科学”是为了更好的“用科学”的思想。

课标要求:

对于本单元的学习,《标准》明确要求:“认识几种最简单的和最典型的机械,最好能让他们动手操作这些机械,真正体验到这些机械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能改善我们的工作环境。了解这些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每种机械有什么功能,大致可用于什么场合,会在自己的周围环境中做简单的应用,也可以让他们了解这些机械的改进、结合和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见到一些应用斜面的事例(如:推自行车过天桥、柴油桶的装卸、立交桥,家用螺丝钉等)。但由于多数学生平时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思维只停留在看到了但不去深究的阶段,进而忽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在四年级已接触力、懂得如何测量力,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的技能,以及做好实验记录的要求;但这些技能都有待加强,对实验获得的数据还不善于进行深入的思考。

另外,学生对斜面的变形螺旋没有认识基础,而且学生在认识“直线斜面”到“螺旋”有一个思维的跳跃,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很好的认识螺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以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和标准的要求,本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能够就斜面坡度与用力大小的关系做出假设并探究可能的答案。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斜面的作用,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斜面变形螺旋的认识与理解。

教法学法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信息加工和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些机械,真正体验到这些机械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因此,根据这个要求以及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本课将引导学生亲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交流数据、获得发现、拓展运用这几个阶段,以讨论、观察、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认识斜面,了解斜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材开篇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进行讨论:搬自行车上台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让学生辨析,认识斜面的组成。而要在课堂上实际演示、体验、解决这个问题,由于条件的限制很难实验。为此在设计时本人对实验材料稍作调整,以装满沙子的储物桶(带轮子重约25千克)取代自行车,创设情境: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轻松地将沙桶搬到桌子上?同时老师在上课前也有意识的准备两块长短不同的木板。(一块2.4,另一块1.2)短的板放在稍醒目的位置便于学生发现。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身边的材料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运用不同的两块板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从而引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质疑。斜面是否能省力?是不是所有的斜面都省力?用力的大小用什么斜面的什么因素有关?

而后围绕因这种现象而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操作,同时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仔细观察记录数据、交流探究的发现、拓展运用几个阶段。让学生比较深入的了解、体验斜面这一简单机械。在探究斜面坡度的大小对物体拉力影响的实验环节,我认为用固定的一个高度(因为搬运过程中汽车等的高度是不变的)来比较斜面不同坡度对拉力的影响,同时让学生能够富有挑战性的思考:在斜面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改变斜面的坡度?懂得延长与缩短斜面的长度便可以改变坡度,进一步发现在延长斜面长度降低坡度的同时,斜面虽然省力了却费距离,反之缩短斜面长短提高坡度虽费力却省距离。所以我们应该跟着学生的思维适当的牵引,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思维,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设计不同坡度,只要坡度变化明显,实验的结果就一目了然了,培养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学习习惯。

螺旋是斜面的变形,通过观察螺丝钉上的螺纹和用三角形纸条的斜边绕铅笔的构造对比发现:螺纹展开后也是一个斜面。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它们与斜面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帮助他们了解螺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深刻理解斜面这一简单机械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认识到机械的改进、结合和发展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经历了一个典型的“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并且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整堂课的教学,提出的问题以螺旋式递进并层层深入,在设计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教材,活用教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敢于探究,善于探究,也乐于探究,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演示材料:沙桶(带轮子重约25千克)、长木板(2.4)、短木板(1.2)、搬运木桶的两种不同方法、盘山公路、陡峭的山峰等图片的课件。2.分组实验器材:能装勾码的小车子、塑料板、测力计、量角器和铅笔。

学生准备:铅笔盒、螺丝钉、旋转的瓶盖等具有斜面的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营造氛围                          

1、创设情景,课前有意将沙桶放在教室后,上课后随意请一名大个子学生帮忙将沙桶提到讲台上。(提醒学生可以推过来,但因为沙桶较重,学生个人很难提到讲台上。)

2、教师融入情景,质疑:真有这么沉?也尝试去提,感叹:果然很重!其它学生勇跃欲试。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