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3-19 10:37:59

               广西梧州市文澜路小学  柯万杰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有聚光、放大和成像的作用,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2、学生通过对凸透镜的研究,进行定理观测,初步认识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学习测量它的焦距和放大倍数。

3、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凸透镜是怎样成像的。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凸透镜有聚光、放大和成像的作用,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教学难点:认识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学习测量它的焦距和放大倍数。

教具、学具准备:焦距不同的各种凸透镜,玻屏、蜡烛、火柴、卷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同学们,喜欢玩水吗?老师也喜欢玩水,看看今天老师怎么玩水的。

 

1、讲解玩水游戏方法(实物投影):

 

1)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

 

2)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把装水的玻璃透明碟放在有字的画报纸上,观察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学生进行玩水游戏。

 

4、学生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

 

5、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导入新课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由水滴、圆柱形水杯和底面内凹的水碟认识凸透镜镜片的三种样式,以便于学生在下面环节更好地研究放大镜的作用。而且由凸透镜引至放大镜时,比较自然,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自然过渡到放大镜的放大作用的研究。)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凸透镜。

1)学生用手摸凸透镜,跟同桌说说有什么特点。

(投影──竖放的放大镜镜片)

2)学生归纳: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放大镜和老花眼镜都是凸透镜。(板书课题:研究透镜)

2、认识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和放大倍数。

1)组织学生拿着凸透镜、火柴和直尺到室外阳光强的地方玩凸透镜。(一部分学生用凸透镜自由玩,一部分学生不用凸透镜,直接将火柴放到阳光下晒,然后再交换做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如凸透镜面要和阳光垂直,调节镜面到火柴头的距离使光斑最小最亮,手拿放大镜不要晃动等。也可让学生边玩边研究怎样玩才能达到以上几个要求。

2)各组汇报实验现象,学生一般会回答:

火柴头被点燃了。

蚂蚁、小虫被晒死了。

纸被烧冒烟了,纸被烧出一个小洞。

3)师生小结: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成一个亮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集中了太阳的光和热,温度很高,所以能使火柴燃烧。因为老花眼镜也是凸透镜,因此不能用它去看太阳或其他强光源,以防烧伤眼睛。

4)教师示范用直尺测量凸透镜焦距,并告诉学生什么叫焦距及其测量的方法。

5)学生分组测量凸透镜焦距,并记录数据。

6)师生回到室内并进行实验小结:凸透镜有聚光和放大作用。

7)指导学生用两把相同的尺子测量凸透镜放大倍数。为了避免凸透镜的晃动,可以用铁架台固定放大镜。

放大镜具有三大作用,其中放大和聚光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有些调皮的男孩儿,小时侯曾在太阳底下玩过放大镜,所以本环节的教学相对轻松,只要讲清知识上的要点即可。对于“放大”,学生们自小大都玩过放大镜,把它放到小的字或物体上,所以只要“亲历”观察比什么都重要;而“聚光”则需要“天时”的帮助,需要充分的阳光配合、要指导学生调整阳光和放大镜之间的角度、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等等,所以本环节的教学重点还是放在探究指导上。最后,当学生找到窍门,很快聚出光点后, 适时的引导学生画出光线沿着放大镜聚焦的路线图,这是为了给第五单元《解释与模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认识凸透镜成像作用。

1)讲述: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凸透镜有聚光和放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右手持凸透镜,左手拿一张白纸进行实验。你发现有什么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4)学生填写课本第14页实验结果。

5)用投影仪出示凸透镜成像原理图。提问:通过刚才实验,你知道凸透镜的位置与成像大小有什么关系?

6)讨论:为什么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4、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像作用。

1)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最后提供给学生下面表格,让学生边实验边填写。

当放大镜到蜡烛(    )厘米,放大镜到玻屏(       )厘米,看到的像是倒立放大。

规律:放大镜离蜡烛(  近),离玻屏(远),成的像是倒立放大。

当放大镜到蜡烛(    )厘米,放大镜到玻屏(       )厘米,看到的像是倒立缩小。

规律:放大镜离蜡烛(  远),离玻屏(近),成的像是倒立缩小。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提问:凸透镜成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缩小或放大的)

怎样做能使图像清晰?(移动蜡烛、凸透镜或纸屏)

成像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凸透镜到玻屏的距离大,图像就小;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凸透镜到玻屏的距离小,图像就大。)

4)小结成像的大小变化规律。

演示“投影机”成像。

学生参照课本第15页图制作模拟投影机。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要把窗帘拉上遮光,使室内光线较暗。

放大镜的成像作用是其三大作用中学生最难懂的一个,而科学探究是突破难点的最有效途径。在此环节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力求学生自己发现现象、自己设计探究过程、自己总结结论,教师适时的加以引导。由于在此环节的实验中,教室不能遮光时屏要背光,否则成的像不清晰,所以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最后由学生在移动放大镜的过程中,会发现在屏上不仅会成一个清晰的倒像,在一定距离时还会看到一个虚的正像,所以两种“成像”规律也是本环节重点。由于教学时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