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绕日运动(2)教案(科学浙教版七下).doc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了解地球公转而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了解五带的名称及划分依据、产生原因。
2.能力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学会归纳总结一些地理知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习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
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
教学设计:
引入
[思考]1.地球公转而产生的效应有哪些?
2.北半球中高纬度秋分、夏至的日期?
科学探究
一、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实验]按图4-16实验演示, 回答问题。
(1)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北纬23.50 。
(2)P点(北纬300),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越为 83.50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越为 36.50 。
1.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夏至日:北回归线(北纬23.50),冬至日:南回归线(南纬23.50),春分日和秋分日:赤道。
2.正午太阳高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中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较高,冬至较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3.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度23.50之间往返移动。
二、昼夜长短变化
[讨论](1)天亮时间,夏天和冬天分别大约几点?为何不同?
(2)你居住的地方一年中哪个月份白昼最长?
[结论](1)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2)北半球:白昼最长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1.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
2.北半球:
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昼长于夜,夏至日为白昼最长日,北极圈(北纬66.50)内出现极昼现象。
东半年:自秋分日至春分日,昼夜长短与夏半年刚好相反。冬至日为白昼最短日,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3.南半球:与北半球刚好相反。
4.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三、五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
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与太阳高度有关。以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50)和南、北极圈(南、北纬66.50)为界限。
2.五带的类型
热带:南、北回归线的地区。
南、北温带:回归线与极圈间的地区。
南、北寒带:极圈内地区。
3.五带的特点:
名称 |
范围 |
现象 |
光热 |
热带 |
南、北回归线之间 |
有直射光线 |
获热最多 |
温带 |
南、北回归线与南、北极圈之间 |
无直射光线 有斜射光线 |
介于两者之间 |
寒带 |
南、北极圈内 |
有斜射光线 有极昼、极夜现象 |
获热最少 |
4.五带的成因
由于地球公转,公转时地轴与轨道面的铅垂线有23.50的倾斜,而且倾斜方向不变,因而导致太阳直射点徘徊于南北纬23.50之间。这样,一方面,世界各地(赤道除外)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在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另一方面,产生了气温高低变化,使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这是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小的结果。………………………………【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