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铁制农具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由公田到私田的变化;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改革,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措施、结果和影响。
能力:(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之间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观察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3)知识结构教学,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问题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整理相关知识,学会用表格整合历史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开端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转型的本质是所有制的变革,而决定这一变革的,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生产工具改进。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实质是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法定下来。通过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逐步确立起来。
4.商鞅变法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但其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秦朝产生了消极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商鞅变法。重点分析封建土地所有制瓦解的原因、后果。
2.难点:由公田到私田的实质,商鞅变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备
第1课时: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生产、生活工具图(可以用幻灯、演示文稿等形式展示)。
学生:收集原始社会到春秋以前生产、生活工具的相关资料,看看它们的发展进程。
第2课时:教师: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改革和变法图(可以用幻灯、演示文稿等形式展示)。
教学方法
自学感悟,互动探究;情境教学;问题教学等。可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改革和变法的领袖人物的事迹。
课堂教学设计
【有机引入】
1.问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引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是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铁器比以前的工具有什么优点?铁器的使用,又说明什么问题?
3.春秋战国时期修筑了哪些重要水利工程?有什么重要意义?
4.在经济发展中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手工业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进步?有何意义?
5.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发展的存在什么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有何发展?
第二课时: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为什么会出现一系列的改革或变法?
2.阅读教材,用表格的方法归纳整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改革和变法。
3.比较春秋战国的改革或变法,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开放思维题)
【知识梳理】
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1.铁农具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
2.牛耕的普遍──农用动力的革命
3.水利灌溉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发展
(1)灌溉技术: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2)池塘:淮河流域著名的芍陂灌溉工程(今安丰塘)。
(3)成都平原的都江堰。
(4)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郑国渠。
二、手工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情况表
部门 |
冶铸业 |
漆工艺 |
纺织业 |
煮盐业 |
酿酒业 |
|
冶铁业 |
青铜铸造业 |
|||||
技术进步 |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
金银铸新技术和雕铸艺术发展(莲鹤方壶)。 |
采用夹纻技术。 |
战国以麻布为原料,纤维相当细密。 |
山西的池盐、 |
用曲造酒。 |
意义 |
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这项发明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
使青铜器皿更为精致美观。 |
|
|
|
我国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 |
三、商业和城市
1.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