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06 12:03:23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经过、影响;戚继光及其抗倭斗争;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2.能力: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目的、条件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等历史人物在对外关系中有关活动的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国家开辟新航路有关史实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横向看历史、立体看问题的能力。

2.台湾问题、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领土问题,可以与以前的有关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由此培养学生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是发展对外关系的基础。

2.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腐朽,对外关系失去了主动性,甚至走向了封闭性。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仍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特别是郑和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的壮举,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3.明清时期,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日益逼近,中国人民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酿成了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保证了领土的完整,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重点难点

1.重点:郑和下西洋。

2.难点:郑成功的评价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备

电脑,CAI课件

教学方法

自学感悟,互动探究;情境教学;问题教学等。

课堂教学设计

【有机引入】

问题: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引入: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封建制度日趋腐朽;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并缓慢发展;民族关系上: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明清时期,在经济发达、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的基础上,对外关系也有了新的发展。

【自主学习】

1.明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它与1516世纪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有何不同?

2.通过郑和下西洋经过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相比,还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3.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相比,其影响和后果有何不同?

4.造成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诸多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5.明朝中期倭患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戚继光抗倭为何能成功?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戚继光?

6.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在哪些地区开展了殖民活动?有什么特点?

7.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价郑成功的活动?

8.沙俄是如何侵略中国东北的?清政府又是如何维护中国在东北地区主权的?

【知识梳理】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经过:从1405年至1433年,先后七次航海,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3.意义: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世界航海史上空前;比欧洲航海家早半个多世纪。但航海给明朝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二、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出现“倭患”,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浙东抗倭,取得台州九捷,并与俞大猷合作肃清倭患。

三、1553年,葡萄牙强行租占我国澳门

四、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祖孙三代开发台湾,建设台湾。

五、康熙帝组织两次反击战,迫使俄国政府通过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探索攻关】

1.对于明朝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影响,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当时中外交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第二种观点是: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试加以讨论。

思路提示:赞同第一种观点的:①郑和下西洋宣扬了明朝的国威,加强了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有利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明朝廷派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看;②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从郑和下西洋的次数、海船规模、船数、人数、到达范围等方面看;③它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看。赞同第二种观点:①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而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从郑和下西洋的性质看。②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缺乏生命力。因此随着国力的衰退,航海壮举也悄然结束──从郑和下西洋的结果和影响看)。

2.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有什么显著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思路提示:(1)特点:①从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转向闭关锁国;②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2)原因: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对外关系受阻;②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为掠夺财富,开始殖民侵略。

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有哪些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四大途径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通过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通过战争的途径。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的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文化上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军事上战争与和平,侵略与反侵略。(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的途径有友好往来、战争、传教三种形式。)

第二,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有:①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②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③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④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第三,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有:①从范围看:东达朝鲜、日本,西至西亚、欧洲。②从内容看: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也有战争与侵略。③从路线看:既有陆路,有海路,还有海陆并举。④从地位看:明清以前中国文化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外是开放的;明清开始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步落后于西欧各国,对外是闭关锁国的。⑤从影响看:中外之间的交往不仅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第四,明清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出现的新特点是:①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步落后于西欧各国,西方殖民者开始对中国殖民扩张和掠夺。如葡萄牙抢占澳门,荷兰入侵台湾,清军与沙俄的雅克萨战役;②我国明清政府和人民面临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抗击沙俄;③面对西方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我国封建统治阶级对外政策由开放交往趋向闭关保守。如清朝的禁海令;④但这一时期也不乏友好的中外经济文化往来。如郑和下西洋;华侨的大批南下,对南洋的开发和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水利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

【本课小结】

明清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衰落,对外关系发展受到阻碍。但在经济发展和统治阶级表现欲和物欲的驱使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创造了一项伟大的奇迹。16世纪以来,欧洲殖民者为掠夺财富,扩大殖民侵略,逐渐东来,葡占澳门、荷占台湾、俄国入侵黑龙江。但这些侵略行径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抵抗,中华民族表现出不甘屈服、反抗侵略的优良传统。明清对外关系是在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殖民主义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明显地显现出新旧交替、承上启下的时代特点。

【智能训练】

1.课堂练习:本课后的练习题

2.历史研究性学习选题:郑和下西洋的成败得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因果;鸦片战争前我国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尼布楚条约》不平等吗?

【教学后记】

本节教材以“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为主题,讲述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等知识内容。围绕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对教学手段和方法特作如下设计:①积极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组织教学。除将相关板书材料、讨论题制成幻灯片外,还可利用“Flash”手段将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制成活动画面,增强历史的直观感。②本节课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可利用讨论式教学法组织教学,如郑和下西洋的自的、规模、影响、可与同一时期新航路的开辟作比较,横向看历史,再比如对戚继光、郑成功的评价问题应让学生开展广泛讨论,在争鸣中解决问题。③联系古代史和当代史的相关知识,去纵向看问题,如台湾问题、澳门回题、东北领土问题等,从历史学习中观察历史的沿革和变化。

明清时期是世界历史发生巨大转折和变化的历史时期。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深深影响着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会学生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观察思考中国历史的相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这就是讲述郑和下西洋时联系新航踢开辟的原因所在。

随着当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也应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越来越突出知识概念、史学理论、学科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对教学大纲考纲、教材中的历史概念、历史理论在教学中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把人类过去的活动作为认识对象,处处着眼于当前的实际和来采的发展,同时把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和效应转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动力。鉴于这一点,历史学科的教学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由低层次的能力培养向高层次的能力培养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我们的历史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首先突出明清时期外交关系的基本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从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强调“什么是什么”。

其次就是考察历史运动的局部过程与联系,使学生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述能力等,强调“什么为什么”。通过对明清对外关系的阶段特征的归纳,可以使学生居高临下,建立知识的框架结构,理清思路,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容与学科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最后就是考察历史的整体联系,把握历史运行的本质规律,使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难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加以分析。它是学生的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的时期,是最高层次能力的培养。

明清对外关系这一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回答、参与讨论、参与小结,充分肯定其思维的合理性,努力挖掘真思维的创造性,并主动给予其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满怀信心地去超越自己。教师要跳出旧观念、旧思维的束缚,从新的角度、新的层次来分析历史,并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着眼于人,优化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