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
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初步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对于城市的学生更应该如此;对辽宋夏金元时期手工业的整体水平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特别是对中国的制瓷业应该特别掌握;宋元时期的商业和对外经济交流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特别的,应该重点掌握。
2.能力: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对历史资料的处理分析能力;通过对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等经济特点的分析和总结,进一步锻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总结和归纳的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试图使教师和学生一起逐步建立独特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视角。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历史文物,和学生一同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
2.通过对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比较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学习习惯:通过引导学生认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并且得出结论,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历史研究是建立在对历史资料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并且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2.帮助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源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的,少数民族在文化的缔造方面同汉族一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3.帮助学生在掌握详实资料的基础上,站在当时人的角度去亲身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的真实存在,感悟历史的真谛所在;
4.通过对历史文物的初步鉴赏分析,和学生一同陶冶情操,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棉纺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和货币的发展。
2.难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对外经济交流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备
电脑,CAI课件(包括课本知识相关的历史图片,如五大名窑的实物图片)
教学方法
自学感悟,互动探究;情境教学;问题教学等。
课堂教学设计
【有机引入】
一般来说,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潮时期,那么是否意味着其后的辽宋夏金元时期就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衰落时期呢?其实恰恰相反。在此期间,中国的科学技术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中国的经济也是持续增长,高度发达。
【自主学习】
1.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2.两宋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发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表现?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4.辽、夏、金、元统治者为发展农业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如何认识辽、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5.辽、宋、夏、金、元时期手工业发展各有哪些突出特色?
6.北宋东京与唐都长安相比较,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上有哪些不同?
7.比较元朝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图,元朝大运河走向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在中国古代,大运河确实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在交通已经十分发达的现代,整治大运河则是徒耗财力和人力,已失去意义。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为什么?
8.为什么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为何转向东南的海路?
【知识梳理】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农业生产工具
2.土地开发和利用
3.农作物品种的交流
4.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5.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6.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开发
7.农业理论的发展,《农书》《农桑辑要》
8.政府政策的高度重视
二、手工业生产
行业 |
发展情况 |
|
矿冶业 |
燃料:煤炭(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技术:竖式风箱设备 产品:辽代的铁甲和马镫 |
|
纺织业 |
丝织业 |
中心:两浙和四川 产品:辽代刻丝金被 |
|
棉纺织业 |
元代 黄道婆 松江 |
制瓷业 |
中心:北宋五大名窑;金代耀州窑;南宋、元景德镇窑 产品:辽代鸡冠壶、凤首瓶 |
|
造船业 |
中心:明州、泉州、广州 |
三、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市场的变化
2.管理体制的变化
3.货币形式的变化:纸币和法定银币的出现
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陆路:有完备的驿传制度,四通八达。
2.水路:漕运和海运
五、对外经济交流
1.管理机构:市舶司。
2.交流途径:以海路为主。
3.分析海外贸易频繁的历史原因。
【探究攻关】
1.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
思路提示:(1)农业有重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手工业生产技术与规模进一步发展,产品有民族特色;商品经济活跃,出现纸币;海外贸易兴盛,外贸港口世界著名。
2.两宋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思路提示:(1)表现: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农具的改进,使农业生产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两宋时期,我国古代传统农具发展到完全成熟阶段。农具种类更多,分工更细,而且成龙配套。(2)大力推广和改良农作物品种。引进和改良优良品种,并由政府组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剂,使南北方农作物品种更多地得到交流。北方的粟、麦等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水稻良种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到南宋时,水稻已跃居各种粮食作物产量的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闻名全国的稻米之乡,以至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3)经济作物种植地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除了桑、麻等经济作物外,棉花的种植遍及两广、福建,为棉纺织业这一新兴手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4)南宋时南方成为全国最富的经济区,全国经济重心已由北方移到南方。
3.宋元时期文化的特点及原因
思路提示:特征:(1)生产中心:多元化。(2)生产水平:青白瓷的工艺已经达到了中国瓷器的颠峰。(3)工艺特征:工艺精细,风格淳朴,强调实用,民族特色明显。
历史原因。(1)政治原因:多民族政权并立,特别是少数民族政权,在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交流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吸收了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成就,并且和本民族的经济文化相结合,从而创造出灿烂的独树一帜的文化成就。(2)经济原因:宋代商业繁盛,物资交流频繁,一般生活需要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手工业产品在用途上多为生活用品。(3)文化原因:随着市场的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市民文化的发展,因此宋代的瓷器明显受到了当时文化艺术上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
科技原因:瓷器的制造需要高度发达的科技,而宋代正是中国科技最鼎盛的时期。
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思路提示:(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2)促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有:北方战祸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民南移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自然环境对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影响,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南方自然环境较北方优越,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南方的海外贸易条件也优于北方。
5.有人认为,在古代,大运河确实发挥重大作用,而在交通已十分发达的现代,整治运河则是徒耗财力和人力,已失去意义。你怎样评价这一观点?
思路提示:古代大运河曾发挥过重大作用,今天整治大运河仍然是比较重要的。在内河航运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沟通南北,活跃商品经济,开发运河沿岸的旅游资源,带动沿岸地区经济发展。沟通五大水系,沿岸地区可运用大运河进行排涝灌溉。我国已经启动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也部分借用了古代运河。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天仍然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6.分析海外贸易频繁的历史原因。
思路提示:(1)政治原因:政治格局的特殊。北方长期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所以海路贸易比较发达;(2)经济原因:经济格局的变化。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那么以南方为中心进行对外贸易,顺理成章;解决财政的需要。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摆脱财政困境,政府加紧剥削农民,同时也鼓励对外贸易。(3)技术原因:宋元时期的造船业非常发达,航海技术独步世界。
7.什么原因促使两宋海外贸易兴盛?对外贸易通道为何转向东南的海路?
思路提示:(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为海外贸易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2)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高度发达以及指南针的发明、应用,为海外贸易的兴盛提供了保障;(3)两宋政府重视商业发展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为海外贸易兴盛提供了有利条件;(4)唐中期以后,阿拉伯商人不断向东开辟商路,越来越多地出入我国沿海口岸,从客观上为两宋的对外经济交流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商业环境;(5)北部和西北部并立政权的存在,截断了中原地区与中亚各国的陆路往来,东南方的海路成为宋王朝对外交往的必然选择。
【本课小结】
两宋时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兴盛。南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经济迅速发展。辽、夏、金统治的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进一步开发。元朝重视农业、手工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超过前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活跃的时期,出现了大都等国际性大都会。
【智能训练】
1.课堂练习:简述宋元时期的手工业成就。
2.历史研究性学习选题: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看当时的社会经济;交纸与宋朝商业;《马可波罗行记》
【教学后记】
在同学们的认识中,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和疑问:辽宋夏金时期中国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其政治特征是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战争不断。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经济的发展一定存在着重大的问题,但是事实却是经济持续增长。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一方面要指出这一认识的局限,另一方面也试图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