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土地的誓言》内容透析全套(人教新课标七下).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5-21 22:00:51

《土地的誓言》内容透析全套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本文的题目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内容看,这誓言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末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没有了土地也就无所谓国家,所以作者把它放在题目上突出了它在一个爱国者心目中的地位。

(二)谋篇立意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亡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在结构上,两段文字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幅长联。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2个自然段。

1自然段: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平原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2自然段: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本文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恋,并

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相称,让人想到大地母亲的比喻,便于感情的抒发,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2.景物的叠加。本文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

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第一段将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信息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文起波澜。本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

    借鉴: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星星……”等处。我们在写作时应注意借鉴。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析

(一)重难点句子导析

   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导析:句中“无时无刻”等于“每时每刻”。之所以选用前者,是因为这样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能更准确地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中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导析: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止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十分贴切。

3.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导析:“急切”一词,写出了国土沦丧的危急形势;“不得不回去”表现出作者对东北大地的热爱,以及高度的民族责任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

4.见《点拨》人教版七年级下P75页“二、(一)2.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部分

5.见《点拨》人教版七年级下P76页“4.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部分。

6.见《点拨》人教版七年级下P76页“5.土地是我的母亲……”部分。

(二)重点段落导析

1.作者在第①段中列举了大量的物产、景色,有什么作用?在第一段中作者大量运用整齐的短句,“我想起……”出现多次,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导析:列举大量的物产、景色是为了说明东北地区物产丰富,表现出东北特有的地域特征。

整齐的句式和多次出现的“我想起……”,增强了文章的语势,表达出作者强烈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第②段写春天和秋天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导析:春天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景色宜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作者选取这两个季节,写出了生活的幸福和安逸,激发起人们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向往,也激发起人们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

(三)疑难解惑

1.见《点拨》人教版七年级下P76页“(三)易错点导析 1.”部分。

2.见《点拨》人教版七年级下P76页“(三)易错点导析 2.”部分。………………………………【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