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语文上册《海上日出》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通过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奇伟壮观的大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体现了对光明的追求和向往。课文描绘了晴朗天气时日出和有云时日出两种景象,而有云时又分云薄和云厚两种现象进行描写。
《海上日出》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课文,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并想想文章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所以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第2—5自然段,了解海上日出过程中景物的变化,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学习作者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描写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多读感悟课文,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而难点在理解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上,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海上日出的美丽壮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文是学生积累词汇、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能的佳作,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情感投入和视觉变化,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身临其境地看到“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朗读起来既能投入感情,又能理解课文。课文中每一句就象画中勾勒的每一线条或渲染的色彩,每一段就是无光十色的一个画面,全文就是一幅完整的绚丽多彩的“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本文特点,我以朗读和描绘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引导学生随文入境,随境生情,以境促读,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景中读文、读中看景的主体建构活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学习第2—5自然段,了解海上日出过程中景物的变化,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学习作者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描写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难句。
课前准备:让学生注意观察日出、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景象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主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本文按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写了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巴金在看完日出的美景后,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感受,谁知道是什么?
2、齐读中心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二、顺着探究点,深入品读课文
(一)、视频朗读。思考:作者描写了日出时的哪些景象?
(揭示两大“奇观”: ①天气晴朗时日出的完整过程。②天边有云时日出的景色。)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上的图案变化,让在山里长大的学生感受日出时的伟大奇观,同时,帮助学生理出文章的两大奇观。
(二)学习海上日出奇观之“天气晴朗时日出的完整过程”
1、请找出描写日出前的句子,说说太阳即将露头儿时天空色彩的变化。
2、学习第三自然段(海上日出时)
导学提纲:
①海上日出时,天空景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抓住重点词语回答?
② 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③日出代表什么?你感受到什么?
(1)自学后小组讨论
(2)全班反馈
A、体会太阳升起时的形状、颜色、光亮的变化。同时结合课件图片理解日出时的美景。
B、分析句子:果然,过了一会儿,那时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C、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对海上日出的奇观之一“天所晴朗时日出的完整过程”有了深入的理解,认识语言文字表达的妙处,同时,渗透写作方法,为下面让学生自己描述自然景象做准备。
(三)、学习海上日出奇观之“天边有云时日出的景色”。
1、天边有薄云时,太阳升起是什么景象?
分析句子:①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处灿烂的亮光。
2、天边有厚厚的黑云,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②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师: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请试着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句子,体会情感。
3、闭眼朗读,想象画面上颜色、光亮、动态的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特别是动词,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谈感受,感受到海上日出的另一种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看到的画面,感悟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三、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课前,让你们注意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景象的变化过程,请你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景象。
1、学生自己完成。
2、小组内交流,可以运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3、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把课堂所学运用到实行写作中。让学生明白通过合作、修改等方式,使自己的习作语言美,情感真。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观?
2、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