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语文上册《“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柳公权。课文到底怎么写柳公权的心正和笔正的呢?进入课文我们就能解开谜底了
请大家打开书看课文。
二、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感悟笔正。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柳公权的字骨力秀挺,洒脱有法,那他的人呢?请你从中找到一句话来概括。(柳公权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
2、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由字品过渡到人品)
3、不仅……也……是表示什么关系的关联词?(递进)在字品和人品两方面更强调、突出了他的人品。
4、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形容他的为人——铁骨铮铮、
(二)学习3-8自然段。
师过渡语:课文用两件事具体地表现了他的这种铁骨铮铮的品格。请看学习提示: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3——8自然段,想想课文通过哪两件事来表现柳公权铁骨铮铮的品格?试着用精炼的语言概括;
(1)自学
(2)汇报交流:课文写了哪两件事?依据学生汇报板书:(一是写柳公权借谈论书法秘诀,劝告穆宗“心正”治国、律己清政。(3、4自然段);二是写柳公权借谈论皇上穿衣,劝诫文宗正确用人,赏罚分明。(5、6、7、8自然段)
2、学习第一件事(3、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你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柳公权铁骨铮铮的品格?画出来,细细品味,做上批注。
(2)交流画出的句子:
(3)、依据汇报相机出示句子: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1)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2)柳公权只是在谈论书法吗?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3)“毫不犹豫”说明了什么?
4)作者对这件事发表了哪些议论?为什么说“这个劝告是真诚而大胆的”?
5)从这这件事可以看出柳公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6)师小结:是啊,正因为柳公权的铁骨铮铮,为人正直,他才敢于直言劝告,说明他对于国家是无限忠诚的,并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这正是做人铁骨铮铮的表现。
7)在这里作者抓住了柳公权的神态、语言突出了他铁骨铮铮的品格。齐读这句话。
3、学习第二件事(5——8自然段)用第一件事的学习方法。
1)读、画、批。
2)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句进行点拨。
柳公权答道:“陛下,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应当选用贤良,罢黜不肖之臣;还应接受劝谏,赏罚分明,这才能使天下真正和乐光明。至于穿一件洗过几回的衣服,只不过细枝末节罢了。”
(1)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听了文宗自夸的话,柳公权的表现与在场众人一样吗?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对比)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柳公权是一个怎样的人?(不逢迎附和,不是趋炎附势的小人,而是堂堂正正的君子。)
(3)为什么说这是一次机智大胆的直言?
1)别的大臣都赞颂不已时,柳公权却敢于从劝谏的角度持不同的意见,有胆识。
2)机智,表现在他先提出做为君主应当怎么做,然后又平和地提出对于这件衣服的看法。
(4)在这件事中,作者主要抓住柳公权的什么描写来表现他铁骨铮铮的品格?(动作、语言)
(5)他这样和文宗皇帝说话,文宗生气了吗?为什么他的这番话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
(柳公权的正直,敢言,不逢迎附和,不趋炎附势,让皇帝都觉得他的品格的可贵,皇帝身边需要这样的人,不断指出不足。)
(5)过渡:因而文宗任命柳公权为谏议大夫。他当上谏议大夫后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就这样,柳公权一面写出一个个筋骨秀挺的好字,一面讲出一句句有利于国家的直言,直到他八十八岁去世。
(1)请一个小组同学读这句话。
2)读了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柳公权————————;仿佛看到了————————————。
(三)学习最后一段。
1铮铮铁骨,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君主的得与失,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2、柳公权流芳百世的只是他的书法吗?由此我们看出柳公权不仅是一位大书法家,而且是一位贤良之臣。
3、对照课文插图说一说插图分别指的是哪一种“柳骨”?
4、课文的结尾既总结了课文内容,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