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喔!苏珊娜》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
《喔!苏珊娜》 |
||
科 目 |
音乐 |
年级 |
四年级 |
教学时间 |
1课时(40分钟) |
||
学习者分析 |
学习者是四年级的学生,即低年段学生,活泼好动、爱说、爱玩、爱表演,好奇心大,表现欲望高,模仿能力强。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音乐基本要素来分析音乐。初步了解一些集体舞的创作规律。 |
||
教学目标 |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热情,使他们感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即兴创作表演的能力。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积极参与精神。 3.以对朋友的友谊为中心,表达出对友情珍惜。 |
||
二、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听音乐,用不同的颜色、图形表现音乐,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在听的基础上,融入唱一唱、跳一跳的方式得到情感体验,发展自我表现。 |
|||
三、知识与技能 1. 能用断、连的演唱技巧唱歌。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 2. 准确掌握大附点(Ⅹ· ⅩⅩ )小附点(Ⅹ·Ⅹ)的节奏。 |
|||
教学重点、难点 |
1. 能运用断、连的演唱技巧,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 2. 大附点(Ⅹ· ⅩⅩ )小附点(Ⅹ·Ⅹ)节奏的掌握 |
||
教学资源 |
多媒体教学光盘、图片、钢琴、电脑、铃鼓、木鱼 |
||
|
教学过程 |
||
教学活动1[t1] |
(一) 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1)讲故事:在阿拉伯神话故事里,有一张神奇的魔幻飞毯,有一个小男孩坐上它去过想去的国家。今天飞毯带我们去一个地方,去哪儿?哈!我们可以从这段音乐《噢!苏珊娜》中找到答案。 2)音乐律动:随音乐节奏做原地跑跳步。 3)解疑惑:“到哪儿呢?” 3)简单作曲家、创作背景及美国人文知识。 3)出示图片:头戴牛仔帽,脖子系方巾,手抱吉它的乡村歌手。 |
||
教学活动2[t2] |
(二)聆听歌曲,体验情绪 1) 感受音乐并讨论:音乐使你的心情怎样? 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老师指导并给予评价。 2) “选帽子”游戏:学生选择各种颜色的牛仔帽图片贴到黑板上,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
||
教学活动3[t3] |
(三) 用颜色及图谱表现音乐结构。 1)小组探究:仔细听音乐,把相同乐句用同一颜色、同一形状的方巾表示,不同乐句用另一种颜色、另一形状的方巾表示。 2)听乐曲,随教师的琴声模唱旋律。 大家熟悉了这首乐曲,我们可以试着用“la”来唱。比比谁唱得准确。 |
||
教学活动4[t4] |
(四) 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1)首先调整坐姿,然后有节奏地、轻声、高位置的朗读并理解歌词。 歌词以对朋友的友谊为中心,表达出对友情珍惜。 2)教师示范演唱,关注难点的解决。 使用打击乐器铃鼓、木鱼:大附点(Ⅹ· ⅩⅩ )(嘭·哒哒) 小附点Ⅹ·Ⅹ(嘭·哒) 情境设计:采用角色的口吻表达:当我思念朋友亲人的时候,我心爱的五弦琴发出(Ⅹ· ⅩⅩ )(嘭·哒哒);当我们欢乐地歌唱、尽情舞蹈时,五弦琴会这样响起Ⅹ·Ⅹ(嘭·哒) 3)能用断、连的演唱技巧唱歌。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 4)变化的演唱形式:轻声地集体唱——欢快地小组唱——个人表演唱 |
||
教学活动5[t5] |
(五)创设舞台、拓展延伸 1)听音乐,创编音乐活动 吉它组;一边模仿吉它的演奏姿势,即兴创造表演各种演奏场景,一边哼唱歌曲。 方巾组:借用自身配带的红领巾随音乐创编动作。如挥舞、摇摆等。 帽子组:创编集体舞。如以跑跳步为基本步伐,小组创作圆圈舞、双人舞、邀请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