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音乐第八册教材辅导资料”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音乐第八册教材辅导资料”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全都认识我》(三年级)
- ·下一篇文章:第2课 国歌
音乐第八册教材辅导资料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彼得与狼》
第二课时《白桦林好地方》
第三课时《红蜻蜓》
教学建议
《彼得与狼》教学重点
教材分析
《彼得与狼》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所写的一首交响童话。
普罗科菲耶夫对儿童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不少是为了儿童们写作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写于1936年春天,它是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的。为了让儿童们理解它,作曲家还专门为乐曲写了通俗的解说词,孩子们不仅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活动建议
1、《彼得与狼》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交响通话,乐曲中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音乐形象。以往的欣赏教学总是从整体入手,而在这一课中,我尝试从部分入手。先听辨感受每个形象的主奏乐器的音色特点及旋律特点为分段欣赏做好伏笔。
2、分段欣赏。熟悉相应音乐旋律,为深入欣赏做好准备。分五组,
老师为小鸟,学生依次为彼得、猫、鸭子,爷爷、各自在听到相应的
音乐时作出反应。同时在“聆听音乐”“讨论情节”“联想画面”“思
考道理”的过程中熟悉故事情节,了解相关音乐要素在表现故事情节
时的变化,并自主地领悟故事中所传递的勇敢。
3、整体欣赏。(强调时间的安排上也可作二课时的安排)在对作品的
个部分有了深刻的把握以后再整体欣赏,了解作者的简介。一方面能
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音乐概念,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学习此音乐作品
的深刻含义。
《白桦林好地方》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名歌。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配合,即刻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
活动建议
1、这堂课可以设计成充满异域风格的一堂课。本课的导入从欣赏加拿大白桦林的图片入手,一张张风景迷人的图片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视野冲击力。
2、乐器伴奏可以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
3、(转换课件,出示谱例,请老师实践配合)伴奏的节奏型的教学遵循由易到难的选择,找到一个切入点自然渗透,巧妙过渡。从蓬得得蓬蓬入手请学生来表演,为这一乐句来伴奏。过渡到多声部的节奏练习,最后是整一首乐曲的伴奏,本首乐曲的伴奏型在同一个声部中是固定不变的。
《红蜻蜓》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歌曲由日本作家山田耕笮采用诗人三本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
活动建议
1、初步聆听、感受《红蜻蜓》优美的旋律,并带着这份感觉朗读歌词,更进一步挖掘歌曲中的情感元素。
2、分段学唱,以老师示范学生跟唱为主。在学唱的过程中复习力度记号,(出示课件,听音乐)复习可通过跟着音乐随这旋律的起伏做肢体的律动,而不一定是死板的告诉学生这里强这里弱。
3、歌曲二声部的合唱教学,单独出示合唱谱,通过教师弹和范唱让学生找出不同的声部,第一声部旋律感强,在聆听几遍后可以直接用单音模唱,但是低声部的音准比较难把握,建议可以用口琴来固定音高,通过声音和器乐的配合,相互倾听,在唱的过程中感受二声部的效果。
4、拓展对比体验唱。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情绪看来演唱。此项设计意图在于通过速度、情绪的变化,能表现出不同的情境,这正好比学生在欣赏同一首乐曲时,会因个人喜好和经历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联想、感受,音乐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歌曲的不同情境的表现正是应证了音乐的多元化。当然此过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通过切身的感受找出合适的音乐表现手法。
第六课《风景如画》
教学内容:
聆听:《森林的歌声》、《荫中鸟》
表演:《小溪流水叮咚响》、表演《茨藜花》
教学目标
1、音乐对大自然的描绘可谓美不胜收,它把人们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我们能从《1森林的歌声》、《荫中鸟》的乐曲声中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叫声等,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尝试一下用各种表现方法和手段,描绘以郊游为内容的自由命题音乐创编活动。
2、在欣赏《森林的歌声》的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音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3、在演唱《小溪流水丁冬响》、《茨藜花》是时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及其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对党的热爱。在学唱《茨藜花》的过程中,掌握附点二分音符的时值。继续进行选择结束音的练习和竖笛吹奏练习。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森林的歌声》《小溪流水响叮咚》
第二课时《荫中鸟》
第三课时《茨黎花》
教学建议:
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教学重点
教材分析
这首乐曲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树蟾、秧鸡、腹斑蛙、枭、山羌、飞鼠等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乐曲的旋律简洁质朴,轻快流畅,采用自然小调式,富有东方情调。
活动建议
1、欣赏之前激趣置疑,森林的歌声是谁?(捕捉音乐形象)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几种主奏乐器。
2、看谱例用不同颜色表示音乐不同段落,总结乐曲的结构。
3、引导学生加强环保意识,保护森林资源。
笛子独奏《荫中鸟》教材分析
这是笛子独奏家刘管乐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北方风格的梆笛曲。它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笛子技巧中的滑音、吐音、历音、花舌音以及多指颤音等奏法,描绘了茂林浓荫、百鸟齐鸣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活动建议
1、认识各种各样的笛子,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导入本课,也为下一步的欣赏作好铺垫。
2、欣赏由整体入手,树立初步的音乐形象。分段欣赏,感受丰富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想像树林中的热闹情景。
3、拓展欣赏有很多的民族乐器也可以来模仿鸟的鸣叫,如唢呐曲《百鸟朝凤、二胡曲《空山鸟语》、曲笛曲《鹧鸪飞》。
歌曲《小溪流水响叮咚》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优美、抒情,富有田园风格的儿童歌曲。它的旋律婉转起伏,歌词淳朴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歌曲以欢快的小溪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让儿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美丽祖国的深情爱意。(听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