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家乡风光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12-21 08:38:42

第一单元  家乡风光

主题构思

本单元以“家乡风光”为主题选择听赏、歌唱曲目,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家乡”的音乐叙述,让学生感受到形态迥异的地理人文,以及许多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与创作风格。

为了结合上海的本土文化,因此在选材上,描绘江南的音乐作品占有一定比例,同时兼有其他地区的音乐作品,但都属于中国作品,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在音乐体裁上兼有声乐与器乐。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唱歌、创作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音乐中体验家乡秀美的风光,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浓浓的乡情,从而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喜爱音乐,立志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

2.在接触一系列描写“家乡风光”的音乐的过程中,接触不同地域所具有的不同音乐语汇,通过学生主动探索、交流,实践的方法,能辨别一些特别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区域性音乐;在体验、分析音乐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不同音乐文化的美感。

3、通过听赏教学,听辨民族器乐音色,进一步体验速度、力度等各种要素在乐曲中的变化。

4、学唱《外婆的澎湖湾》,能用较通畅的音色与运用跳跃或连贯的气息唱好歌曲,较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绪;

5、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吹奏能力,能运用打击乐器编配伴奏。

6、知道音色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划分;知道江南丝竹这一民族器乐种类。

教材内容介绍及教学建议

一.欣赏

 (一)《江南好》(民乐小合奏)

    1.内容介绍

《江南好》是一首小型的民族器乐合奏曲,是根据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的《欢乐歌》改编的,但不仅加上伴奏声部的重新配器,而且在旋律上也有新的发展。

《欢乐歌》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是江南丝竹中在全国很流行的一首乐曲,其节奏明快,旋律流畅,起伏多姿,富有歌唱性,速度由慢渐快,表示欢乐情绪逐渐高涨,常用于喜庆、集会等热闹场合,表达了人们在节日中的欢乐情绪。

经改编为《江南好》后,不但充分运用了原曲中细柔悠扬的旋律,更加强了旋律起伏的幅度,感情更为奔放,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湖光山色之中,充满着愉悦的心情。成为一首既有民间音乐特色,又有现代生活情调的轻音乐曲。

2.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体验江南乐曲的秀丽委婉音乐特点,并可将音乐特点的介绍结合简单的人文地理知识共同呈示。建议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表现江南美好风光的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2)将江南丝竹的有关知识融于乐曲听赏中进行教学。可让学生从乐曲中分辨出高胡、笛子、扬琴、琵琶、古筝等器乐的音色。教师最好能找一段由江南丝竹这种演奏形式表演的音像资料,有民乐队的学校不妨可以组织学生自行拍摄一段校民乐队演奏的录象,这样,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直观教学,对器乐音色的听辨也会有所帮助。

(3)应在音乐的鉴赏中激发学生对家乡、对上海的热爱;但也应避免将音乐课上成地理课或主题文化课。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用他们所喜爱的形式来表现乐曲的美好画面。如喜欢画画的同学用绘画来表现;对乐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说出或画出乐器的形状,音色的特点等;擅长写作的同学可以即兴创作诗歌或短小的散文;到过江南水乡的同学可以介绍旅游的感想并用自己的语言将美好的江南风光向同学作一介绍。

(二)《桥》(男声独唱)

1.内容介绍

这是作曲家陆在易所写的一组声乐曲“桥”、“家”、“盼”中的一首,是近年的新作,并获金钟奖。这组声乐曲以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的视角,回望着家乡在他眼中的种种情景,深情的倾吐着内心的思念。整套歌曲的风格是艺术歌曲。

《桥》是其中第一首。结构是二段体。其第一乐段速度自由,犹如诗人在轻轻地吟颂;第二乐段音乐流畅。歌曲以生动形象的歌词与民族化的江南民歌的旋律,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光,它不仅是秀美,而且是温馨而惬意。

   2.教学建议

(1)在听赏之前,可让学生朗读歌词,引导学生谈谈七宝古镇、朱家角、乌镇等地的小桥有什么共同之处。

(2)将之与音乐要素“音色”相结合,还可讲讲演唱形式

(3)与《江南好》作对照,在音乐风格、情绪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4)如果同学们很喜爱这首 歌曲的话,不妨让他们跟着哼唱。

(5)这首歌曲可作略听。

(三)《春到沂河》(柳琴独奏)

    1.内容介绍:

《春到沂河》是一首著名的柳琴独奏乐曲。柳琴是一种弹拨乐曲,又名柳叶琴。形状类似琵琶,但是比琵琶略小,通体长约65厘米。有二至三轸,张丝弦,七至十余个品,用拨子弹奏,是苏北、鲁南一带柳琴戏及安徽泗州戏的主要伴奏乐器。经改革后,改为四轸,四弦,有二十四至二十八个品位,按半音排列,便于转调;后还将丝弦改为尼龙缠钢丝弦,扩展了音域,增大了音量。柳琴是民族乐队高音声部的重要乐器,也用于独奏。

该曲作于七十年代初期。乐曲通过具有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描绘了沂河两岸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人们在田间愉快的劳动着,展望丰收,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引子是散板:1=C  2  5  3212  3- | 2  5  3231  23  2-| 第一部分是快板:

1=C   2/4    2     5 | 5 32  3 | 2   5   1| 2321  2 | 2     5 |  5 32  3 |

6  2  6 | 7276   5| 1 11  12 | 3 35   32 | 2 23 76 | 6765  6 | 0  1  2 | 3553  32 | 7.2  76 | 5676   5 |

以上两部分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为素材,加以提炼和变化发展,描绘沂河两岸的大好春色。第二部分是慢板1=G  6  66  65 | 6    3 | 2·3  17 | 6- | 222  12 | 3·6 | 56  43 | 2-| 这是以山东琴书和山东柳琴戏的音调为基础加以演变发展而成的。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以及演奏上用推、挽、吟、揉的技巧润饰曲调,使音乐富有韵味。这一段优美如歌的乐段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部分是快板,是变化再现段落。演奏快速,音响强烈。柳琴在乐曲尾部充分发挥了“夹扫”技巧的威力,使旋律在强而有力的和声衬托下,渲染了异常强烈的气氛。

[1] [2] [3] [4]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