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通感与形体造型》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7-28 08:43:28

 

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举例、讨论、表演、尝试等手段充分挖掘学生欣赏音乐各器官的共鸣及反映,把声音转化为形象和抽象的概念。

2、通过引导学生挖掘音乐欣赏中产生的通感,复习认识音乐的各个特性。

3、启发学生挖掘音乐欣赏中不太容易被发现的通感——形体造型,从而证实舞剧欣赏中谈到的“舞蹈是可以看见的音乐,音乐是可以听到的舞蹈”这一说词。

4、通过对欣赏通感的研讨及对形体动作和造型的尝试,让学生了解音乐与形体造型的关系,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欣赏个性和即兴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及方法:

1、实例引导:用典型的情绪化音乐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导入课堂教学。

2、激发联觉:用具典型通感方向的音乐实例从不同的欣赏心理激发学生研讨。

3、动感尝试:由音乐节奏产生的律动感引出音乐欣赏的另一通感——形体动作与造型。

4、创作活动:

(1)各组的一个或多个同学作形体动作或造型,并由其他组寻找与之相应的音乐或为其配上音乐。

(2)课前全班分成三组,根据歌曲《走进新时代》的前奏,给5分钟时间准备后,要求每组学生全体参与,用即兴形体造型将你对音乐的感受或理解作现场展示。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课间,音乐《拉德斯基进行曲》)设问:虽然有那么多人听课,今天同学们进教室时还是轻松、欢快富律动感,一点儿都不紧张,除了同学们心理素质高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音乐有较强的感染力,刚才的音乐引起了同学们情感上的共鸣。听音乐较容易引起情绪上的体验。如听到欢快的音乐心情比较舒畅,听到悲伤的音乐心情比较低沉,当然有时也可能本身的情绪左右了对音乐的感受。那么,除此以外还有其它的感受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感受几段音乐:

例:听《百鸟朝凤》中唢呐模仿知了叫声的音乐片段。

与学生交流感觉:“有点尖锐,嘈杂”、“好象好多鸟在吵架”、“是知了的叫声吧,挺咋的”、更甚者有“象杀猪的声音”……

教师引导——此段音乐主要是对听觉上的强刺激,引发烦躁的情绪。(音乐的现实性,模糊性。)

例2:听格里格《春天》音乐片段。

交流:“比前面的好听,流畅”、“好象有水流的感觉”,也有“一对情侣坐着竹筏顺水而下”的浪漫想象、也有用诗意的文字来描述的……

教师引导——这段音乐让人产生情绪、场景画面(视觉)或文学上的联觉:清新舒畅的心情,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场景,甚至有作诗的文学灵感。

例3:听德彪西《水中倒影》中起伏变化的片段。

交流:“神话,仙境,虚无飘渺”、“梦境,变幻莫测”、“太空宇宙,深不可测”、“流畅的线条,一泻而下”,“其名其妙,不知所云”……

教师引导——给予丰富的想象空间,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思维联想,甚至还会有一种触觉通感:没有确切的视觉画面,却有一种涂画流畅曲线的感觉。(音乐的抽象性、可塑性)

例4:听音乐单簧管或埙演奏的《我心永恒》主题旋律,找一个可以作为起背景的色彩块。

交流:蓝色(大海,BLUE的情绪等)、夕阳色(黄昏的大海)、白色(惨淡,悲哀)、姿色(浪漫、深情等),回答各种各样。

教师引导:不求答案(即感觉的统一),却说明一个问题——对色彩敏感的人还可能通过音乐产生色彩感。(音乐的可塑性)

学生讨论:欣赏音乐的同时会在人的生理、心理上产生哪些方面的作用?

导入: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感情内涵需要通过听觉去感受,它同人的生理,心理密切相关。如果把音乐信息的发出一方称为客体,把音乐信息接受一方称为主体,那么,客体与主体之间是个不等式。音乐是二次创造完成的艺术。人在听觉器官感受声音的同时,会产生情绪,视觉、联想、触觉、文学、色彩、动感等多方面的通感。且因人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等的不同而变异。这个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通感”。

接下来我们再来作一尝试:

例5:播放一段迪斯科音乐,强而明显的节奏带给学生一种律动,个别激动点的学生会上来即兴作形体展示。

(根据学生的反映)教师引导:这段音乐给人最直接的是它强烈的节奏带给我们的动感。

例6:教师造型——作拿二胡状,渺茫地抬头,后低头叹气。(设问:由此联想到什么旋律?)

学生很容易会联想到阿炳的《二泉映月》第一句旋律(音乐的约定性):

0.6  5643|t 2 — —设问:看到这个造型会联想到这个旋律,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导入:舞剧欣赏时曾经讲过的“音乐是可以听到的舞蹈,舞蹈是可以看到的音乐”。提出音乐欣赏的另一通感——形体(动作)造型。

形体创作活动:

活动1:每个组派一个或几个同学作形体表演或造型(给一分钟准备),其他组为他们的表演配乐。要求抓住音乐特有的指向性。(学生活动内容:有蝴蝶翩翩的动作指向《化蝶》;有《泰坦尼克》的特定造型;有鬼子进村指向“6— | 7 . 6|4  3|4 4 4  3|”;有拿着红外套表演人牛格斗的《斗牛士之歌》;有《婚札进行曲》……)

活动2:听歌曲《走进新时代》前奏音乐(三个乐句)。根据教师要求(各组成员分三个分队,每个分队按不同的出场位置以形体造型即兴展示,表现个体意识,最后完成一个集体造型,展示一个统一的理念,可以略加讨论。)用形体动作和造型表演来展示对音乐的感觉和理解。(给5分钟准备)

提问:通过课上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创作尝试,你有何感想?静下来思考1分钟。

结束语:艺术的魅力就是吸引力和感染力。音乐艺术之所以具有魅力,其最巨大最神秘的所在就是感情上的共鸣,它比单纯的美感更具有活力,它是从听觉上的直观感受进入精神思维活动,但尚未达到清晰的逻辑思维的那一瞬间出现的,那一瞬间是产生感染力的关键,那一瞬间蕴涵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后记:

自开设高中音乐课以来,虽为时不长,却有着极快的变化发展。从单一的欣赏教学到系统的单元教学到多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到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现代化教学到激发创意的创新教学……似乎都是近几年教学改革中发生的。无论哪种教学方式,无一例外地希望教学主体——学生学到东西,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的主导是一重要方面而教师的“导”也是教学方式不断变化的源泉。这个“导”有引导、有设计、有融合、有感染……。音乐欣赏没有“标准感受”,一切答案来源于学生,这也是“导”的结果。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