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教学设计
设问导入新框题教学:
80多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沃尔逊小镇来了一群饥饿的难民。当镇长杰克逊先生发放食品时,许多难民大嚼大咽,只有一个年轻人例外,,他对镇长说:先生,你送给我这么多好吃的,有什么活让我干吗?杰克逊笑了说,我只不过想给你们提供些帮助而已,哪里来的活让你做呢?但年轻人却没有领情的意思:不,先生,如果没有活做的话,我不会接受你的食物,真的,先生,我总得为你干点什么呀!但杰克逊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活可给这年轻人干,于是情急之中蹲了下来,让年轻人给他捶一下背。后来,年轻人被留下来了,杰克逊镇长把女儿嫁给了他。再20年后,这位年轻人成了世界石油大王,他的名字叫哈默。 请问:石油大王哈默取得成功依靠的是什么?
哈默先生的成功,固然有许多因素,但他那种拒绝不劳而获的做法,却为他赢得了宝贵的自尊,而自尊却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古话说:“自尊比吃饭更重要”, “自尊是生命的衣裳。” 还有句古话说:“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吃嗟来之食”这些话都道出了自尊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一个有志气的人,一定是个懂得自尊的人,一定是一个敢于善于维护自尊的人。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尊严呢?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尊严,我们应该做到:1)维护人格最重要。2) 自尊者豁达乐观。3)善于尊重他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人格呢?应该如何做一个能正确面对他人的态度和议论的达观者呢?又应该怎样尊重他人呢? 这就是我们第三框“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要学习和探究的内容。
展开教学:
一、 维护人格最重要
1、组织学生听故事谈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的重要性:
1)惟利是图的人,历来有之。这种人为了钱,一切都可以不管不顾,包括自己的人格尊严。其结果,不仅败坏了名声,往往连应得的东西也失掉了。请大家听一听下面的两个小故事:
※※※ 《蠢事大全》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个商人准备开店做买卖,请唐伯虎为他写对联。唐伯虎提笔写下“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岂知商人很不满意地说:“这两句太抽象,最好写看得见摸得着,一堆一堆的。”于是唐伯虎想了想,又写道:“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堆出堆进;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商人一看,连连拍手称赞:“这两句好,这两句好,这两句太合我意了。”
面对商人的称赞,唐伯虎想来必定会啼笑皆非。因为,那商人很可能无论什么黑钱、脏钱、血腥钱都敢赚,心里只有钱,把人格尊严都丢掉了,因而感觉不到对联是对他的莫大嘲讽,多么可悲!
※※※ 晏子使楚的故事(略)
请问:宴子为什么要坚持从大门进城?宴子的行为说明他有什么样的品质?晏子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自尊的呢?(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国家的自尊,他坚持要从大门进城;宴子的行为说明他把自己的人格和国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晏子是通过巧妙的回击楚灵王的种种刁难和侮辱来维护自己的自尊的。)
从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谁若丢了人格尊严,那是自我作贱,别人自然也就不把他当人了。
2)《检察日报》有这样一则消息:
一对夫妇到某餐厅吃饭,而一对母女带着一只狗坐在这对夫妇的对面点来饭菜,让狗在饭桌上与人同吃。这对夫妇认为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了损害,请餐厅老板解决而不得,遂向法院起诉,要求餐厅赔偿精神损失。这对夫妇不仅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也捍卫了人类的尊严,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人格?
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一个真正自尊自爱的人绝不会贪图虚荣,拒绝沾染不良习气,比如,说谎、逃避责任、假公济私、阳奉阴违等,因为这些不良习气有损于人的人格尊严。有时,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他可以舍弃许多东西,但绝不可以丧失人格,做有损于人格尊严的事。
3、组织学生讨论教材第13页上面一个虚框的内容:
1)如果你在穿着方面不如同学,是否就低人一等,有点儿抬不起头来?
2)如果你的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差,怎样与他相处才能维护他的自尊?
3)如果你有些“与众不同”,比如相貌丑一点儿,成绩差一点儿,脾气暴一点儿,有点儿口吃,带点儿外地口音,你将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
4)爸爸、妈妈的职务不高,收入较低,甚至下岗待业。如果有人问起,你会怎样介绍他们?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小结)维护自尊不一定非得有漂亮华丽的服装,也不一定非得有出众的容貌,也不一定非得有显赫的家庭财富和地位,维护自尊最重要的是勤学苦练,踏实工作,努力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多做贡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要注意维护自己的人格,又不要去做有损周围同学人格的事,这样你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总之,青少年学生要学会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
二、自尊者达观
1、组织学生讨论教材第13页上面一个虚框的内容:关于“司马懿”的插图故事材料,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他的这种行为是不知耻还是自尊?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尊有时需要适度。
司马懿的行为是“临辱不惊”、“遇侮不怒”的大智大慧的表现。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守住城池,他没有为自己的所谓的自尊而开门迎战,情愿自己受辱。
2、场景分析:
1)如果遇到下面的情况,你会如何处理?
※※ 如果你得知有人曾说过你的坏话。
※※ 早上一开门,你就发现有人在门口放了一个骨灰罐子。
※※ 如果你是一名老师,班上有个爱搞恶作剧的学生向你后背洒墨水。
尽量让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2)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呢。
武则天常听众大臣说狄仁杰为人宽厚。于是,她故意要试试狄仁杰,就问他想不想知道谁在背后说过他的坏话。狄仁杰坦然地答道:“如果臣有过错,臣便改正;陛下明察臣无过错,这是臣的幸运。至于有人到朝廷讲臣的不是,臣不想知道他是谁。”
有这么个故事:有个乡下人,正月初一一开门,就发现有人在门口放了一个陶罐(装骨灰用的)。这事儿干得够缺德的,大过年,这么一闹就全没气氛了。这人一转悠,就知道了,“好事”是邻村的仇人干的,估计也就是你拿了他的钉耙、鸡鸭不给,他挖了你的萝卜、青菜之类的仇吧。那个乡下人把陶罐拿到田里装了泥土,并种进一棵梅花。又是年初一,花开了,他悄悄地把花送回那仇人的门口。在这一天,仇人羞愧地来到这位乡下人家里作揖说:老兄,我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