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及其特征》教材解读
《实践及其特征》教材解读
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需要具备和创造一定的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备和创造一定的条件,实现人生理想同样需要具备和创造一定的条件。上述种种条件怎样才能具备、怎样才能创造出来?最终的也是唯一的途径——实践。因此,我们必须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P102-131)
所以,这一课是《思想政治》(下册),也是《思想政治》全书的落脚点和总结,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全课以实践为核心和线索,围绕实践依次讲了实践的含义、特征、作用、主体以及投身实践的途径、方法。整课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着重解决三个问题:是什么(实践的含义和特征)、为什么(从实践的作用角度讲为什么必须投身实践)、怎么办(怎样才能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共分两节:
第一节 实践及其作用(P103-115)
讲两个问题:一是实践;二是实践的作用。
一、实践及其特征(P103-106)
很显然,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实践的含义;二是实践的特征。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科学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①关于“历史上哲学家的实践观”: a.唯心主义哲学家的实践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有实践观,如王阳明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黑格尔把实践看作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但他所承认的实践只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活动。一切唯心主义哲学家的实践观的共同之处,是把实践归结为纯粹精神的活动。 b.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实践观:历史上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实践观,如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有的还提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行、行动、行为、活动、生活、践履等。但总的来说他们对实践的理解是肤浅的,有的只是把实践归结为个人的生活实践,有的只是把实践等同于某一种具体的实践形式。
②关于“实践的科学含义”: a.含义: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对于实践的含义,在国内学术界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说法。[1] b.对实践含义的理解:第一,实践是一种“活动”。是“做”和“行动”,而不是一种客观实在,也不是反映、运动、关系等。第二,实践的主体是“人们”。包括一切人(过去的人、现在的人、将来的人),但却是人所特有的,动物只有本能活动。第三,实践是人们的“改造”[2]活动。其结果必须使被改造的对象发生变化。因此,实践不包括人类的认识活动。第四,改造的对象(客体)是“客观世界”,既不是整个世界,也不只是自然界。第五,包括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即只要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就都是实践。因此,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工人做工,农民种田,牧民放牧,渔民捕鱼,猎人狩猎,战士打仗,教师讲课,医生治病,演员表演,司法人员办案,营业员售货,科学工作者搞实验,等等,都属于实践活动。 c.实践科学含义的意义:上述实践的含义既克服了唯心主义实践观的错误,又避免了以往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局限性,是真正科学的实践含义。
设问:与认识、物质、规律、运动等相比,实践具有哪些特征呢?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辩证统一。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①关于“实践的客观性、物质性”: a.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要素[3]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表现在:
实践的 对象—客观世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都是客观的,其确定由生产力状况和客观条件决定。
手段—工具和其他设备:由物质的东西构成,其制造、使用都不能随心所欲
b.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还因为实践的结果也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将使客观对象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以及变化后的物质对象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地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也就是说,否认了实践的物质性、客观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②关于“实践的能动性”: a.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的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这是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 b.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自然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能动性与实践的客观性是统一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不应该用这一特征去否定另一特征。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首先,坚持了客观性,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就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体现了辩证法,就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了界限。其次,坚持两者的统一,就坚持了实践问题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坚持两者的统一,就能把握实践区别于世界一切事物的、为实践所特有的本质特性:主观见之于客观——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
③关于“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 a.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不是在这一社会关系中进行,就是在那种关系进行,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如此,没有例外。首先,改造自然的活动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改造自然的活动即是生产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都是社会性的活动,一方面,在生产中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在生产中还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关系。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是社会性的。其次,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例如,我国人民在物质生产的各个部门进行的劳动,既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进行的,也是在一定的政治关系中进行的。又如,我国改革开放也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亿万人民的事业,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个人的事情。 b.实践活动是历史性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人类社会实践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地发展着。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可以联系前面“深化认识 发展认识”的内容加以佐证,参见课本P18-21)
综上所述,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所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1] 关于实践的科学定义,国内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界定,比较通行的实践定义是:“所谓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关于实践的定义,目前有许多不同的说法:⑴实践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切行动。⑵实践是人们所参加的一切社会活动。⑶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社会活动。⑷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⑸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外界的现实的感性物质活动。⑹实践是人的有目的改造世界的实际活动。⑺实践是主体改造的感性现实活动。⑻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社会、人的自身),为自己创造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总和。⑼有的同志认为应该区分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和认识论范畴的实践实践定义。二者有区别,因此应当下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实践定义,即“实践是标志人的各种器官活动的认识论范畴。通过这种活动,认识主体——人得以接收对象发出的信息,产生关于对象以及活动本身的认识。”⑽有的同志认为应该有一个广义的实践概念,这就是:“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之总和。”⑾实践是主体作用于客观的关于范畴。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改造客体,改变周围环境,改变社会状况,创造物质生活条件的能动活动是感性的,对象化的物质的社会历史活动。⑿有的同志认为,应在原有的实践定义基础上作一下补充:“实践是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其目的在于创造价值。”或者说,“实践是人们为着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一切改造世界、创造价值的,或者有益于创造价值的客观物质活动。”
——录自《哲学争鸣录——近十年哲学理论问题研究举要》·齐鲁书社·1989年6月第1版。
[2] 改造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如改造低产田;第二,是指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如改造思想,劳动能改变办法。实践定义中的“改造”包括了上述“改造”的两层含义的全部。两层含义的共同点是,根据人的需要,通过人的活动,使被改造的事物发生变化,包括量变(即第一种情形)和质变(即第二种情形)。如果被改造的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么这种活动就不是“改造”活动。
[3] 关于实践的要素,哲学界曾有过许多不同的说法,有过三要素说,即主体、工具、客体或目的、手段、结果;四要素说,即人、手段、对象、结果;五要素说,即目的、手段、对象、过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