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的眼光敏锐些 “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赏析
7的乘法口诀我教过几次,每次在自编与熟记口诀后,都要设计一些应用性练习让学生巩固认识,但无非是一些诸如“一个小朋友做7朵纸花,5个小朋友一共做多少朵”、“一个盘里有7个桃子,4个盘里一共有多少个桃”之类的题目,数学教学的理念始终跳不出巩固训练的套路,学生已经对这些每节课都会遭遇的人为编造、情境雷同的
“生活题”产生了“感觉疲倦”。有幸听了贲友林老师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有一种耳目一新、大开眼界的感觉,原来,数学的世界可以这么美妙,数学的眼光可以这么丰富。
课堂实录:
1、引领学生走进“
(1)师:7是一个奇妙的数,古代有许多问题和7有关。
师:这里有一首唐诗,与苏州有关(观摩课地点在苏州)。课件出示:(配乐朗诵)
枫桥夜泊
[唐]张纪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首诗里一共有多少个字?你能用一句口诀来算一算吗?
生:每句7个字,有4句,我用四七二十八,一共28个字。
师:对啊,所以又叫七言诗。
师:我们熟悉的七巧板,它们用拼图讲述了一个故事。课件出示:(配音“刻舟求剑”的故事)
师:每幅图用了几块七巧板?5幅图一共用了多少块?
生(积极的):我知道,5×7=35(块)。
[赏析:或许没有人会想到,数学课上会欣赏一首七言古诗,听一个七巧板描述的寓言故事,然而确实又结合的这么巧妙、自然!贲老师给孩子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个恰当的文化背景,品味数学与文化相辉映的魅力,不只是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新颖的、有趣的包装,更使课堂教学的“产出”获得了自然的增值。真是独具匠心!]
(2)师:其实,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也有很多与7有关的问题。
师:我国医学认为7与女性的成长有关。出示:
婴幼儿期到7×1=□岁止;
儿童期到7×2=□岁止;
少年期到7×3=□岁止;
青年期到7×4=□岁止;
中年期到7×7=□岁止;
更年期到7×9=63岁止。
师生共同填空。
师:老师问一位女生,你今年几岁呢?
生:9岁。
师:在什么期?
生:儿童期。
师:你妈妈今年多大呢?
生:35岁。
师:她在什么期?
生:中年期。
师;你还记得奶奶的岁数吗?
生:58岁。
师:什么期?
生:更年期。
师:同学们答的真不错。这里是一架钢琴的键盘,你能很快的看出有多少个白键吗?
生:(观察图,有学生一个一个的数。)
师:(给出提示:7个一组)还需要一个一个的数吗?
生(很兴奋的):,一组7个键,4组一共28个。
[赏析:问题的解决不只是7的乘法口诀的简单套用,而且蕴涵了问题解决的有效性策略。学生一方面获得了许多科学、生活常识,一方面也运用合理化的数学策略来解决生活问题。这不只是知识的获得,更是智慧的成长。]
2、自主寻找身边与“
师;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与7的乘法口诀有关的问题?
生1:我家附近有7幢楼房,每幢楼房有7层楼,一共有多少层?
生2:我们现在有7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一共多少人?
生3:我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我每天吃2个苹果,一个星期吃多少个苹果?
生4:我还想到了七星瓢虫,有7个黑点,那么3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黑点?
……
[赏析:如果说前面是教师给学生一个观察的视角,那现在展示的就是孩子们自己独特的眼光与体验。从自己熟悉的住所、课堂学习直到关注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虽然有的数据可能还是一个凑合,但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眼光已经从单一走向丰富、从狭隘走向广阔。]
3、在快乐的游戏中整理口诀,留一个意犹未尽的结尾。
师:还记得7个小矮人吗?我们来听听他们唱的儿歌吧:
1个矮人1张床,7个矮人7张床;
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
……(音乐停止)
师:小矮人不唱了。那后面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接下来还有儿歌没唱呢。
师:那我们继续编下去唱,愿不愿意?
生(大声兴奋的):愿意。
学生快乐的一边往下编,一边唱。课在游戏中结束。
[赏析:以编儿歌游戏结束全课,引发学生的无限创造与思考,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反思:
1、教学资源开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眼光?
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而更是“体验课程”。课程是教师参与其中的,让学生增长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情意的动态生成过程。在由“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的动态生成中,就必须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对新课程的个性化理解和把握,对数学教材进行二次加工、研制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