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二)》教材分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5-26 21:44:32

本单元在第七单元的基础上继续教学小数乘小数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笔算为重点,带出求积和商的近似数、乘法分配律和除法性质在小数乘、除法中同样适用等知识。计算小数除法往往会出现商是循环小数的情况,在例题里简要介绍什么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以及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把有关循环小数的其余知识都安排在“你知道吗”里,不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际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让学生了解小数计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更好地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路,巩固学过的面积公式。全单元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小数除法。在两部分里都是先安排计算法则的教学,再安排其他内容的教学。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突出转化思想和推理活动。在教学新知识的时候,转化的价值经常表现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教材引导学生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体验转化策略。计算小数乘小数,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如果它们分别乘10,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把整数乘整数的积回归到小数乘小数的积,要除以100。这个过程是严密的推理过程,应用了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同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是应用商不变性质的推理活动。教材组织学生开展推理,由“扶”到“放”地安排推理活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二,细致安排计算法则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教材从实际出发,把法则的教学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乘法和除法各先安排一道例题,通过转化和推理得出计算法则。第二步,再分别安排一道例题,解决使用法则的难点。教材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适度分离,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法则。

巩固法则的练习有层次。先是法则关键内容的专项练习,再是应用法则独立计算,然后是改错练习。这样安排符合学习规律,满足学习的需要,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第三,计算方式多样化。本单元以笔算为主,同时也适当安排口算、估算和用计算器计算。口算是掌握笔算方法后进行的,直接说出比较容易的小数乘、除法的得数,能进一步巩固处理小数点的方法和技巧。估算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情况下使用,替代了笔算。计算器用于计算较繁的小数乘、除法和探索规律。计算方式多样化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1. 点拨转化方向,组织推理过程,凸现法则的关键内容。

在小数乘整数时,学生初步有了两点体会: 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乘;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这些初步的感受是学习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例1中“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又一次指出小数乘法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是教学的重点,教材里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要求学生说说计算上面两题的体会,两个小卡通的交流就是学生总结的法则。法则里最关键的内容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教材里设计了三种练习:首先在“练一练”里进行专项练习;然后在第89页第2题,选择学生往往出现的错误进行识别和纠正;最后是第102页第2题,把小数乘整数的计算与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融为一体,把旧知识纳入新的认知结构中。

例5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突出三点: 第一,在除数是小数这个新的计算情境和认知冲突中提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这个问题,使学生想到已经学过的小数除以整数,找到转化的方向。学生已经掌握了商不变性质和移动小数点的知识,能够进行7.98÷4.2变成79.8÷42的推理活动。第二,教学在竖式上完成转化的操作。先划去4.2的小数点,把它变成整数;再把7.9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划去原来的小数点,点出移动后的小数点。转化后的除法由学生完成,要注意商的小数点必须与被除数里移动后的小数点对齐。在这一点上,学生可能有疑惑。第三,例题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反思,让学生围绕“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个问题充分讨论与交流,这是小数除法法则的关键内容。和小数乘法相似,小数除法也设计了三种练习: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专项练习,针对常见错误的改错练习,把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进行对比的练习。

综上所述,例1与例5在编写时仔细研究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水平以及学习新知识时的困难与需要。教学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时,“转化”的点拨方法不同,推理的组织程度不同。既重视计算法则,又不机械地灌输和记忆法则。

2. 解决应用法则时的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计算小数乘法,在积里点小数点时,如果位数不够怎么办?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乘法,如果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怎么办?这些都是应用计算法则的难点问题,也是计算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为此,教材安排例2和例6解决这些问题。

第七单元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已经知道: 如果位数不够,可以用“0”补足。只要把这些方法应用到例2和例6的情况中去,问题就解决了。

例2的教学线索是凸现矛盾、激活旧知,专项练习、新旧沟通。首先通过问题“要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让学生发现784的位数不够,利用矛盾激活已有的经验。接着让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在点小数点时体会“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然后是“练一练”安排在积里点小数点的专项练习,掌握补“0”的要领。最后是第89页第4题,在积里点小数点,有时位数够,有时位数不够;有些只添整数部分的“0”,有些小数部分也添“0”。出现各种情况,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例6的教学线索是演绎法则、示范方法,变式扩展、专项练习。先指向算式1.1÷0.55提出问题:“除数要乘几?被除数呢?”使学生发现被除数是一位小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然后示范了在被除数末尾先补“0”再移动小数点的方法,要求学生思考被除数末尾为什么可以补“0”,以及转化后小数点的位置,并把除法算完。“试一试”整数除以小数,是例题的变式。表面上似乎有点特殊,其实转化并不难。在去掉除数的小数点的同时,被除数3乘10是30。如果让学生说说例题和“试一试”中转化的体会,他们对一个数除以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就清楚了。练习十八第1题是转化的专项练习,包含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