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课程教学计划
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状况及学习情感的简要分析 |
1、可喜之处:我所任教的三年级4个班,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
本学期学科教学目标(按教学指导纲要说明的教学讫止章节、教学要求及教材的重点、难点) |
本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植物的一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种植和养殖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
备课方面的措施 |
努力钻研本册教材及与之横纵向联系的教材,明确本册教学任务和教学体系结构,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订学期授课计划,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详细教案,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优化,既落实基础知识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 |
上课方面的措施 |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
补差工作(对象、时间与措施) |
补差工作的时间主要是融合入课堂教学环节中。 |
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专题讲座、竞赛活动) |
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
教改教研课题 |
小学科学(常识)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研究 |
教学进度
本学期上课18周共36课时,其中新授26课时,复习考试6节,机动4节 |
||||
周次 |
起讫日期 |
教学内容(章节或单元) |
教学辅助活动 |
实际完成情况 |
1 |
2.25 |
始业教育 |
|
|
2 |
2.28至3.4 |
混合身边的物质(一) 混合身边的物质(二) |
准备实验材料 |
完成 |
3 |
3.7至3.11 |
分离混合物 研究土壤 |
准备实验材料 |
完成 |
4 |
3.14至3.18 |
了解空气(两课时) |
游戏、魔术 |
完成 |
5 |
3.21至3.25 |
单元小结 被压缩的空气 |
游戏 |
完成 |
6 |
3.28至4.1 |
流动的空气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
准备实验材料 |
完成 |
7 |
4.4至4.8 |
种子变成芽 芽长成苗 |
课外种植活动 |
完成 |
8 |
4.11至4.15 |
开花了!结果了 果实和种子 |
课外种植活动 |
完成 |
9 |
4.18至4.22 |
单元小结 迎接蚕宝宝的诞生 |
准备蚕卵 |
完成 |
10 |
4.25至4.29 |
可爱的蚕宝宝 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
课外饲养蚕宝宝 |
完成 |
11 |
5.2至5.6 |
放假 |
|
|
12 |
5.9至5.13 |
蚕的生命周期 单元小结 |
课外饲养蚕宝宝 |
完成 |
13 |
5.16至5.20 |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
准备实验材料 |
完成 |
14 |
5.23至5.27 |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造一艘小船 |
准备实验材料 |
完成 |
15 |
5.30至6.3 |
单元小结 冷水与热水 |
准备实验材料 |
完成 |
16 |
6.6至6.10 |
热胀冷缩(两课时) |
准备实验材料 |
完成 |
17 |
6.13至6.17 |
温度和温度计 测量物体的温度 |
课外测量活动 |
完成 |
18 |
6.20至6.24 |
复习 |
|
完成 |
19 |
6.27至7.1 |
复习与考试 |
|
完成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