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教材简析:
《折形状》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有四课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依据《课标》中关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来构建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常见材料,和四年级下册第四单无处不在的力的基础上,通过制作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 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形状与结构”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为先分解,再组合的结构。《折形状》认识立体形状与承受性的关系。《搭支架》是认识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建桥梁》和《造房子》是对前面两课知识的组合。物体要稳定,既要有形状特征,还有考虑稳定性等特性。
《折形状》以把纸折成不同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材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将其原理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现象和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物体的4种基本形状,复杂物体也是由这4种基本形状组合而成的。
第二部分,讨论自然界物体形状的特点和作用,渗透了仿生学中模拟生物形状的建构方法。
第三部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第四部分,讨论形状设计原理。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法为主。还采用了合作学习法、愉快教学法,以及讲授法。多媒体课件展示法。
在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实验探究法。
通过纸筒承受力实验,可以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直观的认识到圆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并能使他们在感性知识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纳,从而得出正确的概念,同样的卡纸,折的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一样,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是人们必须遵循的共同的认识规律。对于知识和经验都很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在教学中,做一些简单而形象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际操作,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能使学生易于理解所要学习的科学概念和科学道理,而且还能为将来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这对于促使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所折叠的纸筒符合实验要求,教师示范一下纸筒的折叠方法。这里又使用了演示法。
与教法相对应,在这个环节采用合作性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能很好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交流的信息多,能适应不同程度和发展水平的学生,可以集思广益、加深理解,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在进行小组合作,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学生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就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探究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用鸡蛋壳承担重物,以及“神奇”的鸡蛋这两个环节,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注重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生在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环境中,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
在对常见形状的的认识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因为这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自己很难直接得到结论,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将科学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基本形状,即节约了教学时间,又使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总体讲,学法是与教法相对应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实验、推理、想象,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
教学目标:
1、 使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 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3、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在实验中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4、 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控制好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卡纸、重物(书本)、胶带、剪刀,方形木板。
教师准备:课件、鸡蛋壳,鸡蛋。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四个已经剪掉一半鸡蛋壳,请学生猜一猜,它们能不能承受一本科学书的重量?如果能,你认为可以承受几本书呢?
动手尝试。
因为鸡蛋壳在同学们的印象中是很易碎,很脆弱的东西。让学生通过预测,并通过验证性实验解决问题,初步感知蛋壳是因为形状的原因才可以承受重物,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设计意图:上面这个环节的教学: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进行预测的过程也是锻炼和展示学生理性思维极好的机会。同时为本课知识的学习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 认识基本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建筑物。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物体有各种形状,大多数是由,锥、台、柱、球四种基本常见的形状构成的,这些形状可以被切成一半或更小些,用来组成其他形状。
分析一些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的。
展示两组与生物形状相对应的人造物图片。
因为自然界中生物所具有的形状,有抵御风雨,增加自身承受力的优势,所以人们就根据它们的形状建造了房屋、金字塔,制作了帐篷、台灯等。认识生物体的形状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猜测形状上的特点对物体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在这个节的教学中我以生物入手来研究形状,也暗示着生物的形状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为下一步探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能使一张卡纸立在桌子上并承受一本书的重量?
首要的问题是解决让纸立在桌子上。学生提出解决办法,并试验。
师生讨论:我们是通过什么办法使纸的承受力加大了?
使学生认识到改变纸的形状会提高纸的承受力。
紧接着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用鸡蛋壳能托起重物,你能用纸托起一块砖吗?并且保证砖离地面15厘米以上。”,让学生进行猜想,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确定研究内容为纸筒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指导学生折纸筒
要求:1、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小组内所折的纸筒高度应该一样。
2、纸筒上下两边要平,胶带要把缝隙粘牢固。
让学生猜一猜:在这几种纸筒中哪个承受力最大?
要求学生将纸筒按承受力的大小排序,并把预测结果填在表格中。(用序号表示)
在实验前,提出实验注意事项:
1、放书本时,要对准纸筒中心,轻拿轻放,防止人为的倾倒。
2、每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如重复使用,实验结果将不准确。
3、如放4本书纸筒被压坏,它的承受力应为3本书。
小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