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培训辅导材料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2-21 11:11:25

第一单元   我们长大了

    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人体一生的变化,了解人的生命周期和儿童身体发育的特点,认识影响的主要因素,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学习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并针对六年级学生正面临的青春期发育,给予针对性指导,其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而又顺利地渡过青春发育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这对小学生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社会而言,也同样具有深远的价值。

1   我在成长

教学思路:

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成长的证据——课上汇报收集结果,谈谈自己了解这些变化后的感受——合作测量身高体重——汇制身高体重曲线图——课下思考,拓展延伸

 

关于曲线统计图

曲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曲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   悄悄发生的变化

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内容多涉及隐私,学生又处在青春期,好奇心强烈,自制力差,再考虑我们当地的社会习俗、学生及家长的接受能力,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1、用一封信、短信、电话等形式通知家长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获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2、课上用轻松亲切的表情和语言与学生交流,尽最大可能的减轻学生的压力,驱出部分学生猎奇心理、羞涩心里,做最正常的交流,就像好朋友之间的交流。

3、男女分开教学,但资料可以共享,有利于学生交流和正确认识异性。

3  人生之旅

教学思路

了解人的一生分为哪几个时期——预测长大后的身高——调查了解人在婴幼儿期和老年期需要特殊照顾——总结延伸

4  踏上健康之路

教学思路:

指导学生了解同龄学生的身高正态分布规律,分男女制作全班学生的身高统计图——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生长发育状况——了解健康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生活观。

 

第二单元  遗传与变异(幻灯片1

教学思路:

本单元是在五年级学习了生物繁殖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明确遗传与变异的不同表现,能区分遗传与变异的不同现象使学生知道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着一些差异。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可能进化和发展。

1  生物的遗传现象(幻灯片2

教学思路:

.   本课主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遗传,并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一个物种的个体产生同一个物种的后代,每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上代的各种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游戏引入,认识遗传现象(相互交换照片,从特征上找出亲人,问遗传了父母的哪些特征?引出遗传概念: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观察图片,讨论交流,寻找相似点(分别观察各种小动物,黄豆或花生找出相似点。认识到动、植物界也有遗传现象)——合理推测,巩固应用(据书中图片中的小猫,猜测小猫妈妈、爸爸可能是什么样?或对其它动、植物进行猜测)。

2  生物的变异现象(幻灯片3  变异1

教学思路:

    生物的变异和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得到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本课首先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导向认识其它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解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教学过程设计:

观察比较,认识变异(利用同胞姐妹与父母的照片比较,找出之间外形特征差异,了解个体间存在着变异,揭示变异的概念:亲代与子代之间存在着的某些甚至很明显差异的现象——认识变异现象普遍存在(问题:动植物身上也有变异现象吗?让学生讨论交流。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有些变异现象是较大的。然后以三叶草为例,认识到有些生物变异的几率是非常小的,4叶的非常少)——知识拓展,知道变异的两种形式(用课件介绍变异的种类,用实例说明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含义。如(幻灯片3  变异2可遗传变异:选择产奶量高的奶牛;不可遗传变异:用眼不当造成近视眼。车祸导致的后天残疾等)

3课、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幻灯片4

教学思路:

本课了解人类对遗传、变异的探索。通过科学家的故事渗透一点遗传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以及利用遗传和变异为人类造福做出的不懈努力。明白科学家利用遗传与变异特征进行科学实验意义,加强各课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设计:

阅读材料,了解秘密(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中文字,如孟德尔是怎样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是什么?为什么人们称他为“遗传之父”?通过阅读了解孟德尔及其后者对遗传和变异的不懈探索。一是孟德尔探索遗传的秘密;二是后续者探索变异的秘密)——借助故事,认识遗传和变异的应用(了解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不迷信权威,专心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他的事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好素材。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小报(查阅和搜集遗传和变异最新进展的资料,指出人工方法可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如人工变异技术用X射线照射种子,使果实长得大;在太空环境中使植物种子变异育成的太空椒)——针对利弊,召开科学辩论会(让学生满怀兴趣,不断关注遗传和变异现象。

 

第三单元  化(幻灯片5

    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生物的繁殖、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生物进化的重要单元。重点体现在就生物的进化(化石告诉我们什么)、生物进化的原因(适者生存)以及生物进化的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且对恐龙消失等热点话题进行交流、推理和解释。为学习下一单元《共同的家园》做好准备。

1  消失了的恐龙(幻灯片6

教学思路:

本课以学生在课外对恐龙的零星认识为基础,通过如举办“恐龙展”“找出与恐龙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等活动,为他们交流有关恐龙的知识搭建一个平台,帮助他们梳理零散的点滴知识,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交流恐龙知识,举办恐龙展——认识化石及其形成、作用(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1822年),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化石的作用、并让学生动手制作化石模型)(幻灯片7  1 消失了的恐龙 2——找与恐龙相对应的化石模型(通过展现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这些特征寻找对应的化石模型,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合理的想象、推断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恐龙的一些特点)。

教师注意:学生研究恐龙的兴趣高,但水平较低,头脑中虽有一系列的疑问,却又未曾深究其原因,通常表现为只对现象感兴趣。但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较多(书本、画报、网络等),因此,可以就一些内容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课上交流。

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幻灯片7

教学思路

化石:存留在地层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迹或遗物。一万个生物死亡后,大概只有一个有可能成为化石,它们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也是人类认识远古生物、研究地质运动的重要依据和线索,因此我们对生物进化的探究就从研究化石开始。

教学过程设计:

认识什么是化石(从对恐龙化石的了解入手,以观察图片的形式展现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化石,如恐龙蛋、龟、昆虫、三叶虫、树叶遗迹等化石,帮助学生感受并交流对化石的认识,理解什么是化石)——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通过四幅图片描述化石的形成及被发现的具体过程。学生制作化石模型的活动,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化石的形成,从一个侧面了解化石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了解人们产生的困惑(共五个困惑,这些困惑也正是科学家对古生物化石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中“地层是一本书,化石是书中的特殊文字”这个比喻,从中体会到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困惑引发种种解释(这些解释并不都是合理的、正确的,从而说明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需要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挑战。科学就是这样发展、进步的)——认识活化石(活化石是从远古保留下来的物种,亿万年来形态构造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是我们研究远古生物及生物进化轨迹的宝贵资料。如熊猫、蟑螂、水彬、银杏树、扬子鳄等)。

(幻灯片8  2   什么是化石 3

3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幻灯片9

教学思路:

    本课是使学生了解达尔文以自然为核心的经典进化基本观点,并用它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实,同时还让学生知道,这一理论正受到新收集来的证据的挑战,意识到科学探索是无止境的。

教学过程设计:

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教学达尔文的进化论,教师可侧重案例与进化理论相结合,从三个方面解释进化论思想:①是生物发展是沿着从非生物到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的发展顺序。是自然界生物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③是使学生了解达尔文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经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生物进化论仍在研究。

(幻灯片10  达尔文进化论 2教师注意:

让学生通过了解进化论思想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事实案例。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关于进化论的案例材料,以便上课时交流分析。

 

第四单元  共同的家园(幻灯片11

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从寻找生物的家园入手,去认识生物的栖息地;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在形态和习性上特征;同一栖息地上生物之间关系,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物要适应环境,同时又作用于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态系统,只有生态平衡,生物和环境才能共生共长。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本单元在内容安排上,从分到合,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重视对基本事实的呈现和对基本事例的列举,引导学生建立关于栖息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初步概念,感悟蓝色的地球是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只有保护她,才更好地拥有她。

教学思路:

1  寻找生物的家园(幻灯片12

《寻找生物的家园》第四单元里的首课,本课将学生的视角引入生物与环境的研究,借助剖析每种动物必须生活在合适的环境里这一基本事实,使学生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揭示环境对生物的意义,并突出了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从大处着眼,从具体现象入手,把地球生态这一比较复杂的概念化为一个个具体事例来研究,以小见大,让学生在对具体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它在本单元起着重要的统领作用,又可为本单元其它课的深入研究做好了铺垫。

(幻灯片1 3 1  寻找生物的家园 教学过程设计:

举例说明,地球是共同家园(引导学生讨论某些具体的生物,如企鹅、狮子、小鸟、海龟,启发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把动植物和它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 ,再列举其它生物,推想生物为什么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揭示栖息地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识别草原中的动植物,思考这些生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了解它们如何依赖这个环境的,提示出它们依赖关系,使学生形成栖息地的概念。以树为例,观察一棵树上有哪些生物,在巩固栖息地的概念的同时,说明栖息地就在我们身边。栖息地: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的生活环境。)——认识栖息地中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先简要指出同一栖息地的生物存在着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让学生观察五幅图片,然后分别认识它们的合作关系:小丑鱼和海葵;            蜜蜂和花;啄木鸟与树;鳄鸟和鳄鱼;山樱花与画眉;再观察四幅图片分别认识动植物间的敌对关系:①吃与被响的关系:如熊与鱼、鸟与虫、鬣狗与斑马、角马、犬鼠;②生存竟争的关系:如鬣狗与狮子为争夺有限的可捕对象经常进行相互厮杀)。

2课、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幻灯片14

教学思路:

本课在上一课研究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查阅资料,以具体的动物和植物为素材,探究生活在沙漠、海洋、草原、极地等环境中的动植物的形态与生活习性,重在研究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培养学生提出典型案例并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鉴别意识和分辨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沙漠环境中的动植物需要什么样的本领)——观察猜测(以仙人掌和骆驼为例,先观察这两种生物在某些方面的特点,再推测耐旱的原因)——探究解决(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如用三张纸巾浸湿,一张平铺、一张卷起、一张用蜡纸卷起,看哪张先干)——交流总结(仙人掌把易散发水分的叶长成细小的针状,减少水分蒸发的面积;再有茎叶表面有腊质,也能减少水分蒸发;茎肥厚多汁、能储存水分等。如骆驼脚掌宽大、脚垫厚实,有利于在滚烫的沙漠行走;鼻孔可关闭、睫毛粗长可抵御风沙;驼峰可贮存水分和能量等)。

问题1:浅海里生活的一些鱼类,如青鱼、带鱼,鱼背是深色,鱼肚子是浅色的,为什么?

答:这些特点是适应环境的结果,从水面向下看海水颜色深,鱼背与水颜色一样;从水下向水面上看颜色浅,鱼肚与水面颜色一样,不容易被天敌发现,保护自己。

问题2: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身上的条纹有什么作用?

答: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它的保护色。当一群斑马站在一起时,它可把斑马个体的身躯轮廓打乱,使其形状变得模糊不清,不易分辨出个体,像个超大斑马,所以天敌就不敢抓它们了。

 

3   有趣的食物链(幻灯片15

教学思路:

本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即本单元第1课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吃与被吃的敌对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的概念,了解食物链上的生物包括自己制造食物的生产者、以其生物为食的消费者和分解者。启下即稳定的食物链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为下一节课教学做好铺垫,从而将前后三课串联成一个整体,环环相扣。本课在学生熟悉、掌握食物链后,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食物链交叉组合,形成食物网,从而揭示出较为复杂的自然界中的动物取食关系。

(幻灯片16  3  有趣的食物链 1教学过程设计:

研究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先通过学生熟知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故事,引出在几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连线、分析去发现在多种生物间的这种关系,即食物关系)。(幻灯片16  3 有趣的食物链  2图)——揭示食物链的构成(在上一环节基础上,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启发引导学生共同建立食物链的概念。根据图画引导学生认识生产者、消费者,说明食物链的始端和末端在哪里。从处于始端植物的营养从哪里来的角度介绍分解者及其作用,将整个营养转换连成一个闭合的循环回路。然后举例让学生去辨析具体的某种生物应该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哪一类,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建立食物网的概念(要求学生在图上用箭头发行量多的画出食物链,使其从交错的多条食物链中,发现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链就构成了一张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进而形成食物网的概念)——思考破坏自然界食物关系的后果(说明食物网的利用价值,即发现每一种生物都在自然界中担任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如果遭到人为破坏,将会影响整个食物联系,造成连锁反应)。

4课、生态平衡(幻灯片17

教学思路:

本课在前三课的基础上,引入生态平衡的概念。通过引领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态失衡的危害性,从而认识到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从小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的环保意识。

(幻灯片17  4课、生态平衡  1教学过程设计:

建立生态平衡的概念(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什么是生态平衡?揭示本课的中心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破坏生态平衡的相关资料、指导学生做生态瓶(鱼和水中的水草、泥土和小草),使学生在模拟中领悟生态平衡涉及的诸多要素。生态系统: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环境四部分组成。生态平衡: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水平且变化不大的这种状态)——了解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列举三个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一是滥施农药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造成土壤板结,减少有效耕地面积;二是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气候恶劣,加速土壤沙漠化;三是过度捕捞,使水产资源骤减甚至枯竭,使水生物种难于恢复)——介绍保护生态平衡及珍稀物种的途径(四种保护途径:建立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制作喂鸟器、建设生态平衡。以此引导学生研讨保护生态平衡的一些方法,从而达成本课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幻灯片18 4  生态平衡  2教学建议:

由于本课文字阅读和插图较多,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生带着问题阅读,然后小组内讨论,班内交流。

 

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幻灯片19

本单元说明:

一切物质都在运动,运动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等。而“能量”就是对各种形态的运动进行度量的一个物理量。可以这样说,能量是一种驱动着宇宙万物运动的动力。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是它却无处不在。如汽车奔驰、喇叭发声、蜡烛发光……任何东西只要移动、、、、就有能量在起作用。本单元各课之间有着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即在总体认识能量的基础上了解能量的转换,认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从而倡导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1   各种各样的能量(幻灯片20

教学思路:

本课引导学生认识能量的存在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能量一词对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但本课从具体的现象中去发现能量,认识能量、研究能量。说明一切物体的活动都离不开能量,引导学生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引导发现能量的存在(提出问题: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的?然后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现象:放风筝、热气球上升、人踢球、汽车行驶等,引导说出它们是靠什么工作或运动的。这个环节实际是先探求学生有多少关于能量知识的前概念,再引出能量概念。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前概念去对事例或现象进行解释,发现能量在物体工作与运动中起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而说明什么是能量、能量的作用,为下一部分开展探究活动打下基础)——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通过动手制作“火箭”及其发射器,一是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二是体会能量对于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学生在“做”中理解概念;三是可让学生再经历一次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的过程)——讨论能量的作用(分小组讨论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能量,这些能量都有哪些作用?这个活动把各种能量形式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认识能量形式,理解各种形式能量的作用。如光能、热能、电能、声能、化学能等)。

2   能量的转换(幻灯片21

教学思路:

本课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如何转换,能量之间相互转换是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引导学生识别、分析、描述、体会能量的转换,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普遍的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认识能量的转换(通过举例,如看电视、搓手取暖这样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认识能量是可以转换的、能量转换是经常发生的)——感受能量如何转换(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有两个层次:一是通过用点燃的火柴和花生米加热适量的水,一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能量在以不同的方式被储藏着,它就储藏在我们熟悉的火柴和花生米中。另一方面           让学生弄清楚各个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二是通过对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其他形式实例的描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能量转换的复杂性)——做能量转换玩具(通过动手做一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是让学生在“做”中领会能量的转换。动手做不仅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拓展活动(运用所学知识,画一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3    (幻灯片22

教学思路:

    本课从能量入手,通过找寻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引出能源话题,进而了解能源的基本概况,了解目前我国能源所面临的危机,人类为什么研制开发新能源,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较,有什么特点。介绍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制作,进一步认识利用可再生性能源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教学过程设计:

初步认识能源(本部分有两个环节:一是联系自己家中使用能量的清单,让学生感受能量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说明能源影响我们的生存和生活。什么叫能源:是能够产生能量的物质。二是介绍能源的基本情况,指出能源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举例说明,从而概括性揭示出能源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引发学生关注能源问题。)——了解危机,体验再生能源作用(通过书上的阅读资料、柱状对比图、饼分图指出不可再生性能源面临枯竭的危机,使学生看到这些资料、数据后,意识到不可再生能源的现状,为下一课的节约能源活动打下伏笔。并通过制作太阳能灶、小水轮活动,体验可再生性能源的利用越来越多,促进学生重视利用可再生能源)(幻灯片22 2图)——拓展活动参观或制作新能源装置,如长皋、常河、北塔子乡内的风力发电机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4  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幻灯片23

教学思路:

当前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后,能源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什么“拉闸限电”“电荒、煤荒、油荒”几个词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这再次的告诫我们,中国并不是一个能源富裕的国家,节能降耗至关重要。本课从此目的出发,指出节约能源、开发应用新能源的重要性,倡导学生节约能源,并介绍一些新能源的特点及其利用方法。现在新建楼房,外墙皮都用新型的保温材料。    

(幻灯片23  4  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2教学过程设计:

倡导节约能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现象,比较白炽灯与荧光灯哪个效率更高,号召学生自觉提高节能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节约能源,避免能源的浪费。——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及开发新能源(可让学生举例人们现在怎样利用太阳能的,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以建立起对太阳能的认识:太阳是“能源之母”,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量都来自太阳。教师介绍几种有开发前景的新能源,如沼气能、核能、海洋潮汐能、地热能等)。

 

第六单元《拓展与应用》(幻灯片24

    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是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既动脑又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例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即能够运用记忆中的知识解释更多的现象;将学习得原理通过设计制作加以合理运用。

1  . 展(幻灯片25

教学思路:

本课没有就拓展一词进行阐述,而是将拓展融入解释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和领会拓展的含义和它的价值。

教学过程设计:

    开展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开展丰富的拓展活动,以丰富知识,增强本领。鼓励学生运用四年来学习科学所掌握的知识去解释、去探究、激发学生的拓展热情,从而说明拓展的必要性和价值)——运用已有知识解释现象(对书中所例举出的五个实验现象,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逐一进行解释,使学生在实验和解释中拓展所学,领会拓展的含义和价值)。

2  用(幻灯片26

教学思路:

    应用是拓展的又一种途经与形式,是将原理予以实践应用的过程。本课是全套科学教材的最后一课,意在引领学生不断探究,加强学习与实践,在学生中运用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通过实际应用,学生将学生的原理物化为成品,不仅可以检验原理的正确应用,也增进了对原理自身内涵或与其他关联原理的理解,还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质疑与改进以及体验成功的机会。

(幻灯片27 2 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介绍应用的价值(把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并说明应用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高效率,推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例举张衡、瓦特运用科学原理的伟大发明以及后人利用法拉弟发现的磁感应生电的原理制成了发电机,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把掌握的原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说明下是这些地巨大贡献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制作以空气为动力的玩具小车(通过本课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四年来所学到的力的知识、材料知识、动力原理等多项内容,来制作以空气为动力的玩具小车,使学生获得一次运用原理进行设计制作的锻炼)——设计并制作小船(制作小船则要求学生自觉运用所学原理。要先查找有关资料,在借鉴、参照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并说明设计原理。所以此活动在引导学生应用科学原理上的价值更大)。

教师注意:

此活动虽属拓展内容,但有条件的话,就尽量让学生做一做,或安排学生在课后自主进行,地课堂上进行评比和交流。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