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辅导培训材料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教学思路:(幻灯片1:第一单元 神奇的机械)
本单元采用总——分——合的思路进行构建的。
“总”,就是从总体上认识机械,如第一课“什么是机械”。在调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列举多个机械物品,阐述什么是机械,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差异,使学生了解机械的作用和机械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由来已久。
“分”,就是选取四种简单机械逐一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如2—5课,“怎样移动重物、斜坡的启示、拧螺丝钉的学问、国旗怎样升上去”。用四课篇幅分别引导学生研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既巩固对机械的总体认识,也为后来认识机械中力的传递打下基础。
在这四课中,各课主要研究一种简单机械,皆从启发解决现实问题入手,指导学生探究该种机械的作用,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合”,引导学生从力传递的角度理解简单机械的组合。如第6课自行车车轮运动的奥秘。从自行车的链条传动入手,引入传动,指导学生认识传动装置的各类及其功能,明白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特点;从力的传递角度,阐述机器是简单机械的组合,使学生获得对机械的一个整体认识。
教学要求:课前教师要为学生准备较充分的一些实物,以启发式的问题为课题名称,激发学生探究和认识的兴趣,引领学生在诸多研究活动中认识机械,了解简单机械。
第一课 什么叫机械(幻灯片2 第1课 什么叫机械1)
教学思路:
本课是《神奇的机械》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从什么是机械的角度总领整个单元,将学生引入对机械的探究和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让学生知道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作用及联系,知道古人所使用的机械中包含的科学道理。具体分析一个大型机械所包含的各种简单机械,如起重机中包含的滑轮和杠杆等简单机械。
教学过程设计:(纪灯片2 第1课 什么叫机械2)
调集前认识(引导学生调用对机械的生活感悟)——揭示概念(机械: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分简单机械、复杂机械)——分析价值(机械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从而说明机械存在的价值)——说明历史(古人就开始制造使用:骨针、独木舟)。
第二课 怎样移动重物(幻灯片3 第二课 怎样移动生物1)
教学思路:
本课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结构、作用以及用途。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杠杆的价值;在了解杠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在研讨杠杆的用途中,认识杠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幻灯片3 第二课 怎样移动重物2)
设置问题情境(移动重物,怎样才能省力)——认识杠杆(杠杆的构成要件和省力原理——探究杠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发现杠杆省力的秘密)——应用杠杆(撬棍、指甲刀、钳子、起钉锤)——扩展延伸(阿基米德名言)。
本课一定要组织学生做好探究杠杆工作原理的分组实验。利用杠杆平衡尺时一定强调只能把一组钩码挂在一个点上,否则造成分析困难。
使用杠杆尺时应明确:支点两边的力、臂(书上没说)相等时,杠杆就平衡。如果某一边的臂长,但力小也可使杠杆平衡;如果某一边的臂短,但力就得大,仍可使杠杆平衡,如用棍撬石头——典型的省力杠杆。(幻灯片4 第二课 怎样移动重物3)
问题1:杠杆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它分哪几类?
使用杠杆有省力作用。根据使用分三类:有时可以省力(省力杠杆),有时可以省距离(费力杠杆:镊子、理发剪刀、船浆、钉书机),有时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等臂杠杆:天平、定滑轮)。
问题2:大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在宇宙中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答:他说得有道理。条件是需要找到一个支点,并且杠杆要足够长,正所谓“四两拔千斤”。
第3课 斜坡的启示(幻灯片5 第3 课 斜坡的启示1)
教学思路: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几幅图片来得到利用斜面的启示,接着来做探究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然后利用实验结论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科学理念,让学生养成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幻灯片6 第3 课 斜坡的启示2)
本课划分设疑、实验、运用三个阶段:设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交流数据、获得发现)——运用(拓展——斜面的变形(螺丝钉))、运用—盘山路、开瓶器等)
问题:怎样才能较容易地骑自行车上陡坡?
为了减缓陡坡的程度,骑自行车上陡坡时可以走螺旋形,这样就容易上陡坡,但增加了行走的距离。
教师注意:
本节课要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展开研究。在以前的课中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技能有了一定的训练,相信学生会很好的控制变量和不变量。但是变形的斜面对学生有定的难度,教师要耐心启发学生思考,不要包办。
第4课 拧螺丝钉的学问(幻灯片7 第4课 拧螺丝钉的学问1)
教学思路:
本课以动手操作开始,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认识到哪种螺丝刀更省力,并告诉学生像螺丝刀这样的机械就是轮轴。通过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知道其省力原理,知道它的作用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幻灯片8 第4课 拧螺丝钉的学问2)
发现(体验轮轴——认识轮轴)——探究(探究轮轴:省力的原理是:轮半经大于轴半经—→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运用(应用轮轴)的思路来编写的。
教师注意:
从以往情况看,本课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材料的使用是直接关系到实验结论是否正确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很好地挑选实验材料,教师应该指导到位。
问题:轮轴的实质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轮轴的实质是一种变形的杠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且轮比轴越大越省力。
第5 课 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幻灯片9 第5课 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1)
教学思路: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升旗为切入点,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到滑轮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在生活情境中去观察滑轮,认识滑轮,知道分类并探究它们的作用。探究滑轮的作用是本课的重点,可通过足够时间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来概括,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研究,一组只研究定滑轮的作用,另一组只研究动滑轮的作用,这样让学生对滑轮的作用有深入的研究,同时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学生对于机械和力的基础较差,又受到前概念的影响,让学生发现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有很大的难度。教学中设计让学生模拟升旗的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拉力的方向与国旗上升的方向不同,从而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将学生分为定滑轮组和动滑轮组可以减少干扰,有利于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幻灯片10 第5课 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2)
提出问题(从升旗用的装置问起)——聚焦研究对象(观察滑轮、认识滑轮及构造特点)——探究滑轮(分别认识定、动滑轮及作用)。所以在教学时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探究”这一主线展开,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唤醒”学生关于滑轮的前概念,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让学生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未知中寻求已知,促成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教师注意:(幻灯片11 第5课 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3)
旗杆顶端的滑轮装置并没有多少学生注意观察过,五年级中有学生担任过升旗手,让他们说说观察到的情况,课前也要布置学生观察升旗杆顶端的情况及其它有滑轮的装置。但是,五年级的学生缺乏设计实验方案的引导,缺乏对机械系统的了解,特别缺乏对作用力方向与受力方向的认识,使定滑轮和动滑轮能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变得更难理解。可以设计了让学生模拟升旗的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拉力的方向与国旗上升的方向不同,并将学生分为定滑轮组和动滑轮组可以减少干扰,同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以上四课分别介绍了四种简单机械,下一课研究机械间相互合作的传动装置,是把相互关联的机械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的统整课。
第6课 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幻灯片12)
本课与本单元其他五课在结构上相似的地方是:经历一个提出问题或引导发现的问题、简单介绍相关知识、指导开展探究活动的研究过程。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为载体,来探究其中的传动装置的特点,了解自行车的发展过程,知道简单机械原理在自行车中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全面、科学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本课将提出问题阶段和简单介绍阶段合并起来,重在说明传动装置的存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自行车这个比较简单的复杂机械引入学习内容,提出自行车是如何传递动力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将过去与现代的自行车进行对比,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自行车上的链条发挥着传递动力的作用。然后揭示出传递装置的概念。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寻找复杂机械中的传动装置,了解其如何传递动力。
第二部分:制作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装置并研究它们各自的特点。
第三部分:研究自行车上的链条传动装置,深化学生对链条传动的认识。
问题:传动装置分为哪几种?各什么特点?(幻灯片13 第6课 自行车车轮2)
答:传动装置可分为三种:即链条传动、齿轮传动和皮带传动。链条传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传递力,也可以远距离传递力。
齿轮传动装置由两个或多个齿轮组成。齿轮传动可以传递力,能改变齿轮转动的方向,能改变齿轮传动的快慢。无论一个齿轮朝哪个方向转动,与它相邻的齿轮一定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要使两个相邻的齿轮朝同一个方向运动,必须在两者之间再加入一个齿轮。齿轮的旋转速度取决于两个齿轮的大小,还与两个齿轮齿数的比值有关。皮带传送可以远距离传动,但容易损失动力。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幻灯片14)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活动,引导他们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1课 折形状(幻灯片15)
教学思路:
本课以折成不同形状的纸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的材料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本课开始让学生识别最基本的四种物体的形状锥体、台体、柱体、球体来探究物体不同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进而通过折纸活动知道物体形状不同,承受力大小也不同,并且要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作用。
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是关键。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认识四种基本形状(锥体、台体、柱体、球体-欧洲很多国家修建的教堂)——分析物体形状及优势(乌龟、仙人柱形状的好处,渗透仿生学)——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用A4纸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在交流活动中体会弯折可增大其结构的承受力)——联系实际、观察周围物体(自行车架、空心水泥管、纸壳)——拓展(认识蛋壳具有较大的承重力)。
问题1:圆形和卵形壳体为什么能承受较大的力?
答:对圆形和卵形壳体来说,在外力作用下内力是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均匀地分布到壳体各处的,它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就小多了,所以整体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
问题2: 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是怎样的关系?
答: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而且,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一般情况下,边数越多的形状物体的承受力越大,即圆形、圆柱体的承受力最强。
第2课 搭支架(幻灯片16)
教学思路:
本课是在前一课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先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寻找其特点,然后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支架稳固性不同;三角形支架是最稳定的结构。最后让学生搭建一座既高又稳、承受力大的高塔,在小组合作搭建支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学好和用好本课知识和一些技能将为下一课“造房子”做好铺垫。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折叠凳、人字梯为什么是三角形)——动手搭支架(从中发现三角形支架不易变形)——运用知识(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结构的稳固性)——联系实际(解释常见建筑物的结构特点)
问题:三角形支架比多角形支架稳固,而三角形纸筒不如多边形纸筒承受力大呢?
第3课 建桥梁(幻灯片17)
教学思路:
本课设计意图是通过动手制作和查阅资料,使学生掌握浅显的桥梁知识,激发研究桥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师要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在搜集图片和资料的过程中去欣赏世界各地的各种形态的桥梁,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且拱形桥、吊桥是承载力最大而又结实的桥梁。让学生在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的过程中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幻灯片17 第3 课 桥梁建2)
认识各种桥(种类:平板桥、拱桥、斜拉桥)——搭建各种桥(比较三种类型桥的坚固程度,是本课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点内容)——搭建西瓜桥(感受拱桥构造原理)
第4课 造房子(幻灯片18)
教学思路:
本课是本单元的一个总结课,通过“造房子”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形状、结构与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给学生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认识古、现代房子及不同(古代:木棍、石头搭建或浅穴。现代:砖石结构,高楼大厦。存在的巨大差异)——设计建造房子(先设计后建造)——了解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认识到建筑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了解科技发展与个人生活、社会进步的关系)。
教师注意:
本课要求学生真刀真枪“搞科学”建造房子,但设计房子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只有把房屋的框架设计及需要的材料都做出来,才能正式搭建房子。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让学生在反复试验中积累经验,建造出比较合理的美观的房子。
由于本单元“动手做”的活动非常多,教师应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舍得花时间和精力,为孩子们准备充足的实物材料,这是上好科学课的先决条件,是“真刀真枪”的搞科学的物质基础。否则,“做科学”就是一句空话。
(幻灯片19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最后说明2)本单元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指导孩子多进行探究,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在探究过程中要注重定量的观察和测量,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幻灯片20)
本单元是学生认识动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人类进行繁殖及哺育后代的一个重要单元。世界上任何一个生物的个体,无论他的寿命有多长,活力有多强,最终总是要死亡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繁殖自己的后代,这样一个物种才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而灭绝。因此,繁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使物种得到延续和发展。
本单元围绕繁殖后代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繁殖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更珍爱生命。
第1课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后代吗(幻灯片21)
教学思路:
本课在学生已经学过种子繁殖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野引入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完成植物繁殖方式多样性的知识建构。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布置活动(提出生活中的问题,父母是怎样种菜和养花的?每人找一两个例子)——介绍营养繁殖(课上交流,对这些实例进行归纳并填入制作的表格中。引导学生交流知道有些植物是用植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繁殖,从而引出营养繁殖的概念)——认识营养繁殖方式(马铃署用芽眼繁殖;落地生根用叶繁殖;吊兰用茎繁殖;生姜用块茎繁殖;水仙花用鳞茎繁殖。然后简要归纳它们的繁殖方法)——任选—种植物进行营养繁殖(胡萝卜用根;菊花用茎;宝石花用叶的三种类型的营养繁殖器官)。
(幻灯片21 第1 课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2)
教师要对扦插的繁殖方法进行细致的指导,以保证活动的效果。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用营养繁殖的方法繁殖一株植物,并观察这株植物的生长过程。扦插的操作要点:床土:以沙质土为好,过于肥沃的壤土微生物繁殖旺盛,容易引起插穗腐烂。插穗:4~15厘米长,必须保证节位不少于两个;下端宜剪成45度斜面,以增加吸水面积;插穗可以用糖水、嫩柳枝浸出液浸泡一昼夜以提高成活率。后期管理:保持温度湿度、遮荫。
问题: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有什么不同?
种子繁殖:种子繁殖较慢,而且容易产生变异。
营养繁殖:能更快更高效地进行繁殖,同时也能比较好地保留母本的优良特性。
第2课 动物怎样繁殖后代(幻灯片22)(2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遵照了动物繁殖行为的基本过程:雌雄识别、交配、生长、哺育后代来设计活动,围绕两种繁殖方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动物如何繁殖后代。同时设计了一些猜测活动,激发学生深入细致研究的兴趣。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是:认识大多动物雌雄结合有性繁殖(五对动物:狮子、鹦鹉、野鸭、飞蛾、白天鹅。雄性的威武、漂亮:雌性的不需要漂亮。隐含了自然进化的特点)——认识动物繁殖后代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通过认识几种不同的动物的繁殖方式,引出什么叫卵生,什么叫胎生的概念)——介绍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独特繁殖方法(海马用哺育袋孵化、鲨鱼是卵胎生、海葵的分裂繁殖)——介绍动物哺育后代的行为(两类:一类是以鸟为代表的哺食行为;一类是以熊猫为代表的传授技能的行为,表现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关照与指导)。
第一课时:交流动物繁殖方法,尝试分类——小组合作,探讨卵生和胎生——玩游戏猜“孩子”环节一要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动物雌雄的不同特点:雄性动物一般都比较强壮、颜色亮丽,叫声响亮,这些生理特点都有利于它吸引雌性动物。利用天鹅的“一夫一妻制”进行情感教育。
环节二要引导学生发现卵生与胎生的繁殖特点:
卵生——通过产卵或下蛋的方式进行繁殖,胎生——直接生出小动物的方式进行繁殖。
第二课时:围绕繁殖,自由提问——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认识动物独特繁殖方法——写动物哺育后代资料卡——总结评价,问题结课(环节三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和丰富性,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交流有趣而多样的繁殖方式)。
第3课 我是怎样出生的(幻灯片23)
教学思路:
本课从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胎儿发育的大致过程,并通过体验活动,感受母亲怀孕时的重负和行动的不便,进而体会到母亲生育儿女和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从而升华到珍爱自己的生命,孝敬自己的父母。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和父母交流沟通(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回家的活动任务,听父母讲出生前后的一些事。通过和父母交流沟通,了解有关人类繁衍的浅显知识)——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利用五幅图片介绍胎儿在漫长的10个月里经历的具有代表一个阶段,也是胎儿在各个时期的生长情况。通过让学生找顺序,既培养他们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又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从那么小的一个受精卵细胞发育而来的,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艰辛)——课上交流(讨论生命的来之不易,要好好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环节一:可安排学生和父母进行一次交流,了解自己即将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环节二: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人类的繁殖,切忌视为羞耻之事。
环节三:使用课件可以形象地展现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过程。
环节四: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重物绑在身上一天,体会妈妈怀孕时的不易。
另一方面,要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幻灯片24)
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组成地球的物质——水、空气、土壤之后,学习的又一个组成地球的物质——岩石与矿物。本单元的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并且通过对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的讨论,使学生知道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让学生懂得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第1课 认识常见岩石(幻灯片25)
教学思路:
本课教材是按照“认识岩石的分布,了解岩石用途——探究岩石的特征——认识几种类的岩石及其用途——模拟变质岩的形成”的思路编写的。本课由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谈话导入,初步认识岩石(从哪找来的? 是地球的外壳,岩石的用途)——小组合作,探究岩石特征(是天然形成,从物质属性方面认识:颜色、结构、软硬、遇盐酸是否冒气泡等)。这是本课的重要内容。
第二课时:小组合作,认识几种类型岩石和给岩石分类(按生成方式: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还介绍了化石、煤、石油、天然气形成的有关知识)——模拟变质岩的形成(为理解变质岩的形成,用橡皮泥替代材料,做实验体验变质岩的形成的活动,动手体会,加深认识)。
(幻灯片26 第1课 认识常见岩石2)说明:岩石一定是天然形成的,还有如砂岩、砾岩等;而不是加工后的混合体,如砖、水泥块、玻璃。岩石也不是地质变化后的矿产:如煤。
本课中,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各自对岩石的认识,另一方面指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一步观察岩石。
第2课 认识矿物的性质(幻灯片27)
本课在上一节课学生认识岩石牲征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了解岩石和矿物的关系,认识几种常见矿物的外表和物理性质,了解矿物的用途。本课的内容安排存在两条并行的主线,一条是贯穿全课的认识矿物性质的活动,一条是了解矿物用途的活动,两线相融相辅,实现了认识与运用的有机结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特点:将指导获知与引导观察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本课教材是按照“认识岩石和矿物的关系——认识矿物的性质——认识矿物的用途”的顺序编排的。
第一课时:实物导入,观察矿物组成(个体观察、小组合作讨论,这些石头有什么特点?花岗岩的特点:硬,由三种成分组成:白色—石英;肉红色—长石;黑色—云母。这三种成分就是矿物。发现岩石中含有各种矿物,矿物是岩石的组成部分)——认识常见的矿物(石墨、赤铁矿、黄铁矿、金矿、白云母、方解石、方铅
矿等)。
第二课时:认识矿物的特征(我处较多的铁矿石、金矿石:从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五方面认识。赤铁矿—棕红色;黑云母—黑色;水晶—无色;金刚石—硬;滑石-软)——交流矿物的性质(个体观察、小组合作讨论,结合每一种矿物的特征,说说它们各自的性质。借此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了解矿物的用途(组间互动,全班交流,联系生活,交流用途)。
教师注意:(幻灯片28)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关于观察矿物特征的方法,可围绕认识各种矿物的不同颜色、透明度及透明矿物的用途、光泽、硬度、形状展开讨论,保证研究指向的明确化。第二课时的“问题结课”,可以提出“既然矿物对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用处,那么这些矿物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课下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更多地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状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3课 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幻灯片29)
本课在了解岩石,矿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从资源枯竭的角度来认识岩石,矿物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爱惜资源的观念,了解一些保护矿物资源的方法,并积极付之行动。
本课教材是按照“了解人类对矿物的开采——了解矿产资源的有限——了解地球资源类型——交流保护矿产资源——调查家庭资源消耗”的思路编写的。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调查(课前可布置学生调查生活中天然气、石油、煤炭等矿物资源的价格上涨现状),引发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为何各种能源矿物不断涨价)?”展开讨论(例北票煤已枯竭,铁矿滥采滥挖现象严重)——了解矿物开采,认识资源枯竭问题(资源储量有限,开采多少减少多少,开采越快枯竭越快。过度开采、浪费、不合理使用)——知道地球资源类型(知道地球上的资源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类。不可再生资源形成速度慢、枯竭速度快,引发危机意识,使其认识回收利用矿物资源的重要意义)——联系生活,交流保护方法(本环节以教师讲解为主,因为探究性学习并不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教师应尽可能简洁明快地将较多的相关信息告诉学生,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同时,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学生提出保护矿物资源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最后一个环节可以计算自己家一个月用去多少一次性用品,估算一年用掉多少资源)?
第五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幻灯片30)
教材说明:
我们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上的统治者,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拥有最为先进的器官——大脑。大脑不论是容积还是细胞构筑的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其他动物及自己的进化祖先——猿类。大脑比任何已发明的电脑都复杂的多,它使我们能思维、说话、听、看、感觉和活动,是人体中枢感觉器官系统的主要部分,是管理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司令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感觉到的外界情况以后,把这些情况通过神经传到大脑,由大脑分析判断,下达行动的命令。
教法说明: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大脑”、“神经”和“感觉”。这三课是按照各主题间内在联系的逻辑关系设置的。其中“大脑”、“神经”两课主要涉及神经系统的组成和作用;“感觉”一课揭示感觉的生理机制,共同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神经系统。
第1课 大脑(幻灯片31)
本课是神经系统单元里的第1课,定位在“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心”上,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人体各种感觉和运动的司令部。从引领学生认识大脑的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几方面来认识大脑是名副其实的“指挥中心”。向学生介绍左脑和右脑的差别,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用脑,精心保护大脑。
教学思路:
(幻灯片31 大脑2)
教学过程设计:
认识大脑(主要通过观察、体验从重量—
第2课 神经(幻灯片32)
教学思路:
本课重点介绍神经的分类及其作用,它上承神经中枢,下连感受器和效应器,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起下的重要关联作用,并与两者一起构成完整的神经系统。本课在内容安排上与第一课《大脑》、第三课《感觉》有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幻灯片33)
游戏导入新课(通过打手游戏引出每个人对事物反映的速度是不同的,继而引出脑和脊髓,在科学上,把大脑和脊髓合称为人体的神经中枢,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俗称司令部,脊髓是低级的神经中枢,负责一些低级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脊髓还是大脑和躯干间的主要通道)(幻灯片34)——介绍神经(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神经分脑神经和脊神经;从神经传递信息的作用来分又可分成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实验感知神经分布情况(通过三个小活动①是用笔尖分触不同部位,感知敏感程度不一样;②是用橡皮分别砸手背、脚背,感知远近不同部分传输信号快慢不一样;③是同学互相打手,躲避快慢不同,说明反应快慢不一样)——分析人如何接受信息并作出反应(信息在头部之间传输的直接进入大脑,不经脊髓,如听、看;信息经过头下部分如内脏、四肢要经过脊髓)。
皮肤中神经是最多的,但不是很重要,而内脏和骨髓里的神经是最重要的,一旦受损将影响身体的全部行为。
第3课 感觉(幻灯片35)
教学思路: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眼睛、鼻子、舌头、耳朵、皮肤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感官接受的信息经过大脑分析处理后,人就能产生感觉,这就是感觉形成的机理。各种感觉是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了解感觉的产生(分布在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里的神经能将接收到的各种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入大脑,人就产生了各种感觉)——认识视、听、触觉的产生机理(视觉的产生是眼睛和大脑共同作用的结果。眼睛接受光线的刺激信号后,视神经(传入神经)能将此信号及时传递给大脑,大脑分析后弄清楚信息的含义,人就产生了视觉。 听觉的产生是耳朵和大脑共同作用的结果。听神经(传入神经)将耳朵接受到的信号及时大脑,由大脑去识别这些信号的含义,人就产生了听觉。触觉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的途径之一,分布在皮肤里的神经末梢能将冷、热、刺痛和压力各种刺激的信号通过传入神经传向脊髓、大脑、由大脑分析处理后,通过脊髓和传出神经将命令发送到肌肉等处,身体就会对外界各种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说感觉是人的神经活动)——认识触觉和嗅觉的产生机理(触觉和嗅觉是密切相关的。在进食时,嗅觉会增强味觉,当你感冒嗅觉不灵时,往往吃东西时感觉没味道了。所以食品时讲究色、香、味俱全就是这个道理。
问题:看到红灯相对应的反射活动:(幻灯片35 第3课感觉 2、3片)
第六单元 《交流与质疑》(幻灯片36)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交流和质疑不仅是与探究相关联的活动和技能,还是完整的探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技能。
第1课 交流(幻灯片37)
教学思路:
本课在介绍交流的常用方式以及可采用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具体方法的交流实践,在增进学生交流意识的基础上,教学会学生交流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为顺利展开的各个环节——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分析与解释、交流与质疑、结论与拓展,奠定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以推进科学探究的技能发展。
问题1:在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认识为什么需要交流(通过具体的活动如“打哈欠”,启发学生懂得交流的意义,有三个方面,即:别人的见解或意见对自己的探究或许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别人的探究或许和自己的问题相同或相似,不了解行情就可能做无用功;不排除大家联手进行探究的可能)——引导认识什么是交流(了解科学家为什么要进行交流和会采用哪些交流方式。从交流的目的出发,说明交流是一种传递自己想法和成果的宽泛性行为方式,让学生既明确交流的意义)——介绍交流的方式、具体方法(常用方法为口语交流(描述、倾听、讨论、辩论)和书面交流两种主要形式,并介绍每种形式具体的交流方法(小组内),使学生对交流形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开展交流活动(描述不同种类的昆虫、分析统计图、图片、模型等)
问题:通常有哪些交流方式?
答:生活中要想交流,可以采取很多方法,概括一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口语方式进行交流,如描述、讨论、电话、辩论等;另一类是书面形式进行交流,如图表、海报、图画、书信、照片、模型等。
教师注意:
需要注意的是,口语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其核心是描述和倾听。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说和如何听。可以使用以下语句进行示范:我打算说3点:......;针对xx(哪一点)我想谈一下我的看法......;我同意xx的看法...;我不同意xx的看法.....,我的想法是......;我认为....等等)。
第2课 质疑(幻灯片38)
教学思路:
质疑是求真过程中的较真,是对完美境界的追求,也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指导小学生质疑,首先应解决“质疑什么”的问题。本课紧扣这一核心内容,在引导思辨与分析中引导学生认识质疑,了解质疑内容,开展一些质疑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介绍什么是质疑(质:提出。疑:疑问。强调科学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指出质疑是有根据的怀疑)——说明质疑的对象(书上解释了四方面的质疑内容:即不合理的问题(采用提示法):指出不足之处;推理的过程(采用设问法):在是非判断中进行质疑;流行的说法)——取证方法(兼采用以上两种方法)。
问题1:什么是质疑?
问题:因为鸟有翅膀会飞翔,所以有翅膀会飞翔的都是鸟。她的这种推理正确吗?
答:不正确,例如长有翅膀的昆虫、蝙蝠等都不是鸟。
教师注意:(幻灯片38 第2课 质疑 2)
本课从质疑首先是一种价值,其次才是一种技能出发,引导学生不管强大与弱小、权威与非权威、多数与少数,在真理面前建立人人平等的信念,让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中进步,在质疑与批判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