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单元第3课。本课教学活动是从猜测暗盒里有什么物体开始的,接着了解科学家是根据火山、地震、地热的等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情况的,最后通过制作地球构造模型建构对地球内部的认识。
在本课中,学生要参与讨论、交流、猜测、阅读、解释、建模、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建构与地球内部有关的科学概念,活动对促进学生形成探究技能也提供了可能性。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地球形状、表面等已有了初步学习和认识。对本课内容,大部分学生对地球内部情况的了解比较零散,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圈层有了解,但不深入,如对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厚度不同不了解。大多数学生不了解科学家如何探知地球内部情况的,但科学家使用的一些探知方法,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这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做法的意义。
另外,多数学生对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时的情景了解的较少,这对其透过现象获得地球内部信息可能会带来一些困难。
三、教学目标
1. 能够根据一些外部现象猜测事物(如地球)内部情况,会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
2. 知道地球内部情况是科学家根据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现象或采用特殊方法获取信息后推测出来的,并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深度不同的圈层。
3. 愿意大胆想象,积极与同伴分享想法,认真制作模型来展示人们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研究成果。
四、教学重难点、关键
1. 重点:地球内部情况是科学家根据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现象或采用特殊方法获取信息后推测出来的,并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深度不同的圈层。
2. 难点:能够从地表发生的的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情况。
3. 关键:学生交流这几种现象发生时的情景,教师适时提供有关视频支持。
五、教具
1. 教师准备:报纸包裹(几张废旧报纸包裹着一个500ml矿泉水瓶,瓶内装450ml红色素水)、接水盘、锥子、地形地球仪,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仪、熟鸡蛋、塑料垫板、小刀、教学PPT、火山喷发地震发生情景视频、地球内部圈层介绍视频。
2.学生准备:三色橡皮泥、剪子或小刀等工具。
六、概念发展评价
A等:①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地热等信息尽量多地说出地球内部信息;②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深度不同的圈层;③能够制作模型正确地解释地球内部结构。
七、教学策略
1. 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前概念是学生建构新认识的起点。因此,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并为他们的学习搭建适合的支架活动。
2. 重视交流对话的合作学习。在生生、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阐述自己观点和倾听他人意见,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促进其自我反思,从而促进了旧有观念的改变。
3. 设计有效的支架活动“搭桥”。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可以看成是从此岸到彼岸的过河过程。如果从此岸到彼岸距离较大的话,学生很难一步跨过去。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置好一些“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不停顿的建构活动, 直至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八、教学过程
㈠ 探究暗盒问题,体验科学家探究地球内部使用的方法
1. 教师出示一个报纸包裹,谈话:报纸里包裹着两种物品,在不撕破包裹的前提下,你们有哪些有效办法探测到物品可能是什么?如果可能的话,再说出其中一种物品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最后请你们说说为什么可以那样探测?
2.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达成共识:可以使用触摸、敲击、摇动、捏压、钻孔等方法,再通过这些办法产生的信息进行猜测。
3. 学生分组活动:使用一定的方法探测包裹里是何物品、何种颜色。
4. 学生汇报探测结果,汇报重点:探测方法及其带来的信息和猜测到的结果。
5. 学生打开报纸包裹,验证探测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小结:我们是怎样探知包裹里是何物品以及颜色的?
6. 学生交流,达成共识:对包裹内部情况的获取,是我们使用了一些有效方法,这些方法会带来一些与包裹里物品有关的信息,如,有瓶子的清脆声响,报纸被红色水染红,等等,我们根据这些有关的信息来猜测包裹内部情况,最后,我们使用打开包裹的方法看到了真实的物品。
7. 教师出示地形地球仪,提出讨论话题:如果要探知这个地球仪模型内部情况,你们会怎样做?如果同学们是一些科学家,想探知真实的地球内部情况,你们会怎样做?
8. 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探究包裹的方法适用于探测地球内部。
【说明】前概念是学生建构新认识的起点。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过程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重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精确、从简单到系统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发现他们理解的困难所在,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创设适合的教学支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概念。
教师创设的“报纸包裹”暗盒问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前概念。“报纸包裹”暗盒问题贴近于学生生活,学生可以从已有经验出发,能够产生多种与问题解决相关的想法,这些想法中,更包含着对问题解决的模糊认识,因此,“报纸包裹”暗盒问题解决的初始阶段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亲自实践自己的想法,去伪存真,最终,学生自主建构了解决“报纸包裹”暗盒问题的科学方法。
与教材上设计的暗盒问题相比,教师创设的“报纸包裹”暗盒问题情境更相像于“地球内部”暗盒问题,学生通过“报纸包裹”暗盒问题自主建构的科学方法与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科学方法之间的相似性,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科学家做法的意义。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前概念趋于完善,而指向学习目标。
㈡ 根据自然现象信息推测地球内部情况
1. 谈话:我们在探测时,最好的做法是打开,但真正的地球是硕大的,我们不可能像撕开包裹、打开地球仪模型那样简单的打开地球,所以,科学家在使用钻孔探知地球内部情况时遇到了棘手的难题。
2.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学生阅读后交流:目前钻孔深度以及无法继续深入的原因。(资料内容略见课文第21页上段。)
3. 谈话:科学家更多的是使用其他方法探知地球内部,就像我们刚才探测包裹那样,科学家会研究一些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从这些现象中获取推测需要的信息,而这些自然现象的发生一定与地球内部情况有关系。你们认为科学家会从哪些自然现象中收集反映地球内部情况的信息?根据这些现象带来的信息,你们认为地球内部情况是怎样的?
4. 学生交流所知,教师根据情况适时播放火山喷发、地震、地热的视频资料片。
5. 学生再交流汇报(汇报时重点强调:推测地球内部情况的根据),达成共识:地球内部是温度高、压力大,运动的,有熔岩……………………………………【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