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基础知识分析 (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doc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1. 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疾病的根源,杀死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的传染。
2. 什么是细菌:①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②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无成形的细胞核。④种类:杆菌、球菌、螺旋菌
细菌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①有些细菌能侵入并破坏人体细胞。②有些细菌不侵入细胞内,但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
3.炭疽: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疾病。人类感染炭疽病的3种途径:①因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人的肠炭疽---饮食传播;②因擦伤或割伤人的皮肤,感染了炭疽杆菌,引起皮肤炭疽---接触伤口传播;③因吸入漂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而感染,引起肺炭疽---空气和飞沫传播
3.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化合物,它由一些细菌或真菌自然合成。青霉素(英国微生物学家弗来明在1928年发现)作用:青霉素可以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菌破裂。
4.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
疾病 |
致病细菌 |
感染途径 |
疾病 |
致病细菌 |
感染途径 |
细菌性痢疾 |
痢疾杆菌 |
粪—口传播 |
肺结核 |
结核杆菌 |
飞沫传播 |
破伤风 |
破伤风杆菌 |
接触传播 |
霍乱 |
霍乱杆菌 |
水、食物、 苍蝇传播 |
淋病 |
淋病双球菌 |
性接触 |
浸有不同浓度青 霉素的圆纸片 |
营养琼脂 |
浸有蒸馏水的圆纸片 |
细菌滋生 |
青霉素的圆纸片周围的清晰区无细菌,清晰区面
积与青霉素浓度成正比。出现以上实验结果的原
因是:青霉素能杀死细菌,浓度越高效果越好。
青霉素可以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菌破裂。
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1943年开始投入
使用)。
6. 病毒:个体微小,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
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没有细胞结构。
7.什么时候流感(或当地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最高?(调查)
①明确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③编制调查表;④实施调查;⑤统计原数据进行分析。
8. 流感的流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流感的流行的三环节)
病原体:是指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预防的方法:①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②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少到公共场所。
③进行流感病毒疫苗接种。
传播途径:①空气传播:(流感等)②水传播:(甲肝等)③土壤传播:(蛔虫病等)④饮食传播:(肠道传染病等)⑤虫媒传播:(乙型脑炎等)⑥接触传播:(狂犬病等)………………………………【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