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案1(粤教版必修三)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4-06-07 12:39:09

教学目标:

1、了解超低温世界的奇妙之处。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3、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设想:

课文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相信大部分学生能够读懂课文,理解其主要内容。教学中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在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些拓展探究,如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超低温研究的最新资料,了解其在作者本文写作之后这段时间里的新进展,以此进一步阐发课文中的一些内容。比如,关于液态氦的“超流现象”有无进一步的研究成果?超低温技术的应用有何新发展?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及自己掌握的其他资料展开想象,编写科幻故事。

教学时数:2课时。

一、导入语

我们经常都会有“冷”或者“热”的感受,你认为最冷莫过于什么?其实,“冰”并不是最冷的,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最冷的“超低温世界”。

二、作者简介:

叶永烈,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香港海外文联名誉主席。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早期主要从事科普创作,系《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科普代表作是三部《小灵通漫游未来》。后转向传记写作,出版了《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等多部传记作品。

三、研习课文

1、(思考练习一)结合课文、说说超低温现象“超”体现在哪里,有什么奇妙之处?

明确:超低温现象“超”体现在“冰雪不足以言冷”,北极和南极不算最冷,海王星也不算最冷,绝对零度是冷的极限——零下-273.16℃。零下一二百度,就叫超低温。

“超低温现象”的奇妙之处主要体现为许多物质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的“超低温”状态下会出现与它在常温下完全不同的性质。如某些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出现了电阻消失的超导现象。

2、《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了解“超低温”的相关知识及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基础上,发挥想象,思考这一现象有何发展前景及实用性?

明确:课文中介绍了超低温现象在钢铁工业、农业育种、液态空气工业、医学、宇航、科研等方面的具体运用,还作出了利用超低温技术延续人的寿命已进行漫长的星际旅行的大胆设想。

超低温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在今天已经有了较大进展(参考“相关资料”),主要应用于能源(超导输电、超导储能、超导电机等),交通(磁悬浮列车、船舶磁推进器),医疗卫生(核磁共振成像、生物磁仪器等),电子技术(超导微波技术应用、各类超导传感技术、半导体—超导体集成电路、超导计算元件等),重大科学工程(加速器、受控热核装置等)和国防技术(超导反潜、扫雷、飞船再入、电磁推进、通讯及制导等)等领域。

下列应用低温工程的实例及将来性:

1.火箭推动系统(rocket propulsion system)

──一般用液化氢为燃料而以液化氧为助燃剂。

2.低温物理与化学──如利用氢气泡室(hydrogenbubble chamber)在高能量物理(highenergy physics)的研究。在化学实验中也利用低温红外线(IR)及spectrometry方面的研究。

3.电子学(electronics)及核子工程(nuclearergineering)方面的应用──如 射(MASER)必须在液化氮或液化氦低温下施行以收实效。中子撞击(neutron bombardment)亦在超低温下施行,以备发展应用在反应炉中。

4.超导性及磁性(superconductivity and magnet)──如已发展的超导性磁具可以在1.5吋的空间中产生30,000高斯的磁场圈。普通要产生同样磁场圈若不用超导性物质则要7呎直径,5呎长及45吨的重量的电磁铁,费电150瓩。标准的超导性磁具的直径仅3至4吋,长4至5吋,而重量只不过几磅而已。

5.生物及医工方面的应用──有一门利用低温的生物学(cryobiology)目前正被注意。一种用液化氮冷冻的器具,可以用来保藏血液,皮肤及骨髓等。将来刚死的人的内脏也可以用超低温下保存,以待医师们移植到需要此脏器的病人身上。

6.食品保存与运输──利用液化氮气与新鲜食品如鱼、虾、肉等面接触,使其表面在瞬间被冻结,而把美味及香气包藏在食物里面,如此运输到消费市场再解冻,则食品仍恢复新鲜一般。用液化氮的好处是在于瞬间冰冻。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