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续)
要求:学生边做手势边唱
3、教师弹奏以上几个音让学生听辨,并一一找到图上的卡通人物。
4、按卡通人物的大小高低,排列出音的由低到高并唱准
5、学生板书,其他学生板书在自己的课本上将音由低到高按顺序排列书写,并用手势配合唱准“6 1 2 3 5 6 ”的音列。
四、《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1、导入:讲故事,放背景音乐《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伴奏
我们这个故事编成歌来唱好吗?
2、出示歌词,请小朋友们选一段歌词试试编一编,可以小组讨论后派一个代表唱一唱,其余学生评价一下。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旋律,请小朋友们听一听,它的情绪是怎样的?
听范唱录音,学生交流。
3、你能用动作来表达这首歌曲的情绪吗?
听录音,学生自由表演
4、再听录音,听后说说是谁在唱摇篮曲?唱给谁听?
学生交流
5、用“Lu”哼唱曲调
6、放录音,轻声哼唱
找一找自己喜欢唱的乐句,唱给大家听一听,指名学生评价。
哪句不会唱,谁来帮帮他?
重点练唱: 3 5 1 7 6 │ 5 —│
月儿 当 头 照
唱准低音“5”
3 3 2 5 │ 2 5 3 │ 2 — │ 2. 0 │
妈妈 屋 里 静 悄 悄
唱准低音“5”、切分音、“2”时值唱足。
最后的哼名音要唱准,唱的时候,眉毛稍微抬起一点。
跟琴连唱
7、这首歌曲是小朋友看到妈妈工作很辛苦,因为劳累而睡着了,于是把桌子当成摇篮,边摇边唱,说明小朋友怎样?
学生交流
为表达对妈妈的热爱之情和表现夜晚的宁静,应该用什么情绪演唱?速度呢?
多媒体出示,让学生选择。
用深情、轻柔的情绪,慢速有感情地演唱
8、看歌词,设问:歌曲中有几个人物?
学生交流
你能把歌词改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学生讲故事,老师放背景音乐
你能把刚才讲的饿故事进行情景表演吗?
提示:表演中有几个动作?
分小组合作进行情景表演设计,
分组展示
师生评价
9、学唱歌谱
师:能把这首歌曲的情绪表达得这样好,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首歌曲的旋律写得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它的旋律。
教师范唱
学生跟唱
慢速连句成段。
10、拓展
师:看到妈妈工作得这样辛苦,我们除了给妈妈唱摇篮曲,还应该怎样做?
学生交流(不再麻烦好妈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集体歌表演《不再麻烦好妈妈》。
五、小结,结束课时。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1、听辨音的高低
2、聆听《鲁冰花》、《小白菜》
3、游戏跳格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指明学生演唱
其余学生评价
边听音乐边唱边表演
三、聆听《鲁冰花》、《小白菜》
1、师:老师今天又带来两首歌曲《鲁冰花》、《小白菜》,请小朋友们听后说说这两首歌曲讲述的内容好似什么?
2、师生交流
师:这两首歌曲的歌名都是两个主任翁的名字,一个叫《鲁冰花》,一个叫《小白菜》,这两首歌曲都是对妈妈的思念,但背景不一样,谁能分析一下?请大家再听一边。
3、复听这两首歌曲。
师生分析讨论两首歌曲的不同背景。
师:这两首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生:自由回答
幻灯出示图片,让学生选择。
4、设问:这两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
再次复听,在心里跟录音哼唱
师生讨论演唱形式
5、师生小结:这两首歌曲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听辨音的高低
1、复习“ 6 1 2 3 5 6 ”
要求:边做手势边唱
2、教师弹奏以上音让学生听辨,一一找到图上的卡通人物
3、按卡通人物的大小高低,排列出音的由低到高并唱准
学生板书
其余学生在自己的课本上将音按由高到低顺序排列在书上
用手势唱准“ 6 1 2 3 5 6 ”的音列。
五、游戏:跳格子
1、导入:刚才小朋友们的耳朵真灵,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跳格子》,看哪个小朋友跳得最棒
2、游戏规则
格子中的“Х”是一个代号,可以是节奏,可以是任意唱名或模拟动物的叫声等等“0”代表休止符
教师示范
3、方法:可以任意一个方向切入跳格子
A、教师执棒,学生跳格子试一次
B、学生执棒,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最准确
C、依次轮流,从不同方向进行跳格子。
六、小结,师生再见。
第六课 四季的歌
教 学 目 标
1.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给音乐创作带来无限的生机,本课四首作品反映了少儿们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让我们热情地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2.尝试自己制作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乐趣。唱唱自己编的歌,更是其乐无穷,这就是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
教 学 内 容
聆听《樱花》
1.先介绍樱花。
设问:
(1)樱花的形状与颜色?
(2)什么季节开花?
(3)是哪一国家的国花?
2.先欣赏合唱曲《樱花》,初步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可以让同学小声随录音哼唱,熟悉曲调。
3.再欣赏器乐曲《樱花》,在复听前设问:
(1)歌曲的旋律出现几次?
(2)每次出现的速度是否一样?
(3)能听出每次的主奏乐器吗?
(4)每次出现表达的情景你能描绘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