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 蜓——小学二年级唱歌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11-17 20:06:07

音乐教学设计

蜻  蜓 ——小学二年级唱歌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为主线,以综合性的直观教学为手段,以丰富的教学活动为表现形式,以突出音乐审美为目的,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节拍、旋律和节奏等音乐要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享受参与音乐实践的快乐。

(二)理论依据:

1、依据《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设计本节课时,我围绕课标,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鼓励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培养审美情趣。

2、依据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尊重了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了听唱法学唱歌曲,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多听、多唱,安排了歌、舞、图片、猜谜、游戏、模仿、合作和律动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及时表扬、激励学生,使他们能够专注于课堂教学,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对于学习难点,我采用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分解难点,用表演动作、比较、字体颜色等直观、形象的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学习难点。

3、依据教材的编排。《蜻蜓》一首大调式4/4拍的演唱歌曲,学生感受4/4拍歌曲的节拍感困难一些,但是第一课的歌曲《小燕子》也是4/4拍,学生学会了“自拍、反拍、对拍、反拍”的游戏,有了一些感性的积累,将之迁移过来,学生感受起来既有趣又容易。歌曲中的X.X节奏出现了8次,此前没有学过,又是学习的难点,我用按节奏读歌词的方法解决。歌曲第一、三句是变化重复,但是由于节奏有变化,所以学生学唱起来较为容易,第二、四乐句有相似之处,第3、7小节节奏相同,前两拍音高相同,后两拍音高有变化,学起来困难,我用动作的高低示意旋律的上行和下行。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蜻蜓》是一首儿歌。大调式,4/4拍,由四个乐句构成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起伏和歌词大意相符合,有着朴实幼稚的特点。第一、三句是变化重复,第二、四乐句有相似之处,歌词说“飞得高”,旋律也随之上行,形容蜻蜓飞得低时,旋律呈下行的趋势,形象地用旋律线表现了蜻蜓。这首短小的儿歌以儿童化的眼光和角度,勾勒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也讲述了如何根据蜻蜓飞行的高度来识别天气的小常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自制能力差;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模仿力强、表现欲强、可塑性强;喜欢被肯定、被表扬。

(三)教学方式:听唱法、旋律比较法、示范法、演示法等。

教学手段: 把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有机整合。

(四)技术准备:录音机、磁带、钢琴、歌片、课件。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其对策:学生十分喜欢音乐课,爱唱歌,喜欢游戏和律动,但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有时听音乐不够专注,二是游戏和律动时教学秩序不够理想。我采取了下面的办法:一是在学生听音乐、游戏和律动时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听音乐的情绪,用表情表示出来;听音乐的节拍,跟着音乐律动;听音乐的速度,跟着音乐拍手等,游戏和律动时互相不碰撞等,二是对遵守规则的学生及时表扬和鼓励。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与律动中,建立热爱自然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享受参与音乐实践的快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听唱法学习歌曲,通过模仿、合作、积极参与演唱、律动和表演等形式,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节拍、旋律和节奏,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蜻蜓》,可与同学一起或者独自演唱歌曲。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教学流程图:

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感受歌曲旋律

介绍蜻蜓,欣赏图片

感受歌曲速度

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要素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