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一学期(上教版) 亚洲采风
六年级音乐教案 亚洲采风
崇明实验中学 陈翌雯
教 材: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一学期(上教版)
课题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歌唱、律动、吹奏、创造等教学活动,接触朝鲜、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既有民族特点和代表性的音乐,扩大学生的视野,从音乐中领略亚洲各地的人文风情。
二、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感受亚洲各地音乐的不同风格,在鉴别亚洲音乐时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正确度,并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探索异域音乐文化的方法。
三、熟悉具有代表性的亚洲歌、乐曲的主题,能唱、吹奏其中的部分歌曲和乐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亚洲各地音乐的不同风格。
2、熟悉具有代表性的亚洲歌曲、乐曲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口风琴等。
教学过程:
课间音乐——播放《亚洲各国的风光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前气氛。
组织教学——多媒体出示课题《亚洲采风》。
一、小组竟答:
1、出示多媒体:
竟答内容:听赏音乐,参考风景图片,竟答国家名称、音乐名称、风景名称。
竟答方法:a、说出国家名称得1颗星、风景名称得1颗星、音乐名称得2颗星。
b、说出这个国家相关的人文风情一种得1颗星。
c、当音乐播放之后即可举手抢答。
2、学生根据多媒体资料,判断多媒体播放的音乐属于哪个国家,并说说这个国家相关的人文风情。
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竟答活动,讲清活动的规则和要求,播放影多媒体资料,仔细观察学生活动情况,及时捕获教学资源信息,及时点评、总结。
目的:使每位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并促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赞许、引发同学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养成艺术积累学习的好习惯,并促使学生的艺术积累外化,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辨析能力。 |
二、欣赏与感受:
1、欣赏印度笛独奏——《水姑娘》(印度)
(1) 教师启发学生尽情想象音乐所描述的情景。学生边听音乐边模仿所感受到的演奏乐器的演奏姿态。
目的:带着问题和要求进入听赏活动,帮助学生外化有关已有的相关积累。 |
(2) 学生交流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景(抒情、妖娆、水波流动的感觉等)的及演奏乐器(印度笛、印度鼓等),教师点评并小结。
(3) 拓展欣赏印度歌舞电影片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印度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载歌载舞。
目的:拓宽学生艺术欣赏的视野,提高学生观察辨析能力,提升学生对印度音乐文化的赏析能力。 |
(4) 师生总结“关于印度音乐”:
a、装饰音是印度音乐的灵魂。
b、印度笛是印度特有的民族乐器。
c、印度音乐大都节奏欢快活泼、舞蹈性强。
印度音乐主要表现形式:载歌载舞。
印度电影音乐是也印度音乐一个组成部分。
2、欣赏印尼民间音乐——《佳美兰》(印度尼西亚)
(1) 学生听赏并思考问题:这段音乐是哪个国家的代表音乐?音乐是用什么材料的乐器演奏的?其演奏的姿态和方法是怎样的?
(2) 学生听赏后回答问题。
(3) 教师补充《佳美兰》的风格特点及发展情况。
(4) 学生就地取材尝试模仿《佳美兰》的演奏形式。
(5) 师生总结“关于印尼佳美兰”:
a、 佳美兰音乐是印尼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形式。
b、佳美兰音乐主要以打击金属乐器为主要演奏方式。
c、 佳美兰音乐大多没有乐谱,比较即兴,演奏者盘腿席地而坐。
d、佳美兰音乐常常在宗教活动和民间庆典时演奏。
3、欣赏朝鲜民歌——《阿里郎》(朝鲜)
(1) 学生听赏音乐并思考、回答问题:听辨这首歌曲的节拍,感受歌曲的强弱关系,并用律动来表现音乐的强弱关系。
(2) 出示《阿里郎》主题乐谱,学生视唱并吹奏。
目的: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音乐欣赏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
(3)
(4) 各小组交流表演创作成果。并总结“关于朝鲜音乐”:
a、 朝鲜音乐歌舞性较强,以3/4拍的节拍居多。
b、长鼓和伽椰琴是朝鲜的主要民族乐器。
c、 常在田间劳作和喜庆时演唱。
目的:通过创编、交流表演等活动,激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潜能。确立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
三、教师总结:每个国家都有其风格独特的音乐,通过欣赏这些音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这些国家的音乐文化而且还能领略到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及人文习俗,音乐是一种没有国界的美丽语言。布置下节课小舞台活动内容。
目的:常规教学活动,梳理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是否清晰流畅,便于课后的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