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小学 六年级数学测试试卷分析
一、试题的评价
1、试题遵循教材紧扣大纲,但不拘泥于教材。
“正题”基本上是源于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有一部分是教材上的习题的改编和重组,同时也采用了教材以外的材料编制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我们的抽样成绩统计来看,正题平均分74.73分,及格率87.00%,优生率为41.00%,较好地体现了“水平考试”的要求。“加试题”是一些开放性,一些较综合,选拔功能很强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注重六年级和七年级的衔接,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潜能的考查。
2、试题分低、中、高三个不同档次,比例按7:2:1安排合理;降低重心,回归教材,让教师明确数学该教什么,让学生明确数学该学什么。
从表2“各大题得分情况的统计表”来看,试题的难度系数和区分度比较协调,结构比较合理。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是按照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解题规律。同时我们把回归教材作为降低难度的重要手段,作为引导全县小学数学教学重视教材、重视基础的重要举措。
3、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能力
这套试题是以“能力立意”为主,正题中的填空题、操作题、应用题、加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这几类试题也是新“课改”的导向题。
学生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①思维能力: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类比、归纳和演绎进行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学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是以数学知识为素材,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诸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
如正卷第二大题的第15小题和第四大题的第3小题等。
②运算能力
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算和近似计算。
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能力。
如加试题:第二大题中的第1小题。
③空间想象能力
能根据条件做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的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形;会应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象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象和无图想象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
如正卷:第二大题中的第16小题和第六大题中的第5小题 。
④实践能力
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说明。
实践能力是将客观事物数学化的能力。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构成数学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如正卷:第五大题和第六大题中的第6小题。
⑤创新意识
对新颖的信息、问题、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加试题:第二大题中的第3小题。
4、试题小、知识的覆盖面广
这套数学试题共46个小题,题型有计算、填空、判断、选择、操作、应用题、多选题等,试题小且灵活,知识覆盖面大,考查的知识点约占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的85%左右。
5、试题比较注意六年级数学知识与七年级数学知识的衔接
试题在注重考查小学阶段教学内容的一些重要知识能力、重要观点和方法的同时,还注意考查了六年级与七年级的后续教学较紧密的知识和技能。如:正卷中二大题的10小题、加试卷中一大题的第1题和二大题的第3题等,与第三学段的:“代数”“数学广角”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等联系较密切。
6、试题注重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地体现了“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呼唤着生活”。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式。
如正卷:第二大题的第1小题、第12小题、第六大题第1小题、第4小题、第6小题等。
7、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
操作是儿童手、眼、口、脑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重要途径,操作的过程实质上是外显的内部智力活动过程,动手操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在教学中,应精心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的认识过程的发展。正卷中的四大题的5小题和五大题就是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8、进行开放性问题和多余条件问题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