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版小学音乐四年级艺术(上)全册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12-29 08:54:05
你显得伟大更无私更雄伟,我们儿女更加吐气扬眉,祝你前程似锦,
 
2、  采用接龙式的活动,用语言描述自己对祖国生日的祝福,可采用句子尾字做句首字的接龙形式,每个同学说一句,看谁接得最好、最生动。还可以请去过北京的同学或参观过的天安门升国旗讲述自己的感受,分别进行总结。
3、  学唱歌曲《祖国有多美,先朗读歌词,体会其中的含义,然后以听唱的方法进行学唱。
 
《澳门之歌背后和故事》
严桦
   澳门就要回到祖国怀抱,那首真挚感人的〈七子之歌——澳门〉也伴着小学生容韵琳的领唱飘进了千家万户。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很多人注意到,这首歌最初还称为《七子之歌》,其实,《七子之歌》原本是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一首组诗和名字,《澳门》正是其中的第一首。闻一多先生的次子闻立鹏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这首诗的来历:《七子之歌》是父亲1925年3月在美国写的。当时父亲在美国纽约艺术学生留学,在美国他感受到严重的种族歧视,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和思乡情绪。他联想到帝国主义占领地的中国百姓,境总一定更悲惨,在《诗经•邶风》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母亲与七个孩子失散了,孩子在流浪中受尽了苦,苦苦哀求回来。他借用这一典故,将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子孩子,用似人和手法代他们倾诉“失善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七首诗总称为<七子之歌>。这些诗作一问世,即刻引起了强烈轰动。
研究中国近代的闻黎明研究员,是闻一多的嫡孙,得知《澳门岁月》剧组正在寻找澳门主题歌,便提供了祖父的《七子之歌》。
何谓《七子之歌》,1925年3月,身在美国纽约的著名诗人闻一多有感于时事,将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大喻为七个母亲离散折孤儿,并写出了七块土地对祖国的眷念,澳门便是“七子”之首。
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的开篇直抒胸膛: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邶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上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初者土地,这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这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LNE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如今,“七子”中只有台湾尚未回归祖国。当年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道: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岛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欢腾的大西北
课题一   青海湖边
教学目标
1、  欣赏“青海湖”和“万山之祖——昆仑山”“黄河源头——卡日曲”“长江源头——沱沱河”及当地的风土民俗风光图片、歌舞等艺术作品,听赏、学唱民歌〈上去高山望不川〉。
2、  通过搜集、观察、整理、合作、交流与探究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鸟”的手工制作、进行想像画创作和民间歌舞基本动作的学习。
3、  学唱青海民歌〈四季调〉,并与〈花儿与少年〉进行对比分析、欣赏。
4、  进行〈花儿与少年〉舞蹈的 欣赏、学习和重新创编,能由“景”而想,因“情”而动,能随着,〈花儿与少年〉的音乐即兴或在集体设计的表演动作中起舞。
5、  尝试利用身边的材料、情境或音乐,根椐需要进行即兴创作、表演、创作情境,培养学生和参与意识和艺术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青海的风光图片、工艺品、服饰的照片及美术作品。
2、  有关青海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歌舞及民风、民俗、寺庙、鸟岛的录音、录像资料。
3、  学生进行绘画、手工制作所需的工具材料等。
4、  有关乐器、录音机、扇子等。
5、  《花儿与少年》舞蹈和器乐曲及民歌《四季调》的录音、录像带。
活动一:青海湖的故事
1、大家轮流做“主持人”导游“或”解说员,并将自己熟悉的、收集的有关青海的资料,如传说、民歌、舞蹈、青海少数的服装、饰品、民风、民俗、鸟的颜色、特征、神态、种态及青海的地理环境、特有的民族、江河源头等——表达、模仿、表演出来,师生进行评价交流。
2、根椐资料、音像和学生的讲述确定一个“主题”或“情境”,进行即兴创作或“配景”表演,比如“花儿会”“青海湖赛马会”配乐诗朗诵——“我是青海湖的一只鸟”“江河之源”等。
3、让学生地图上找到“江河源头”或找歌唱我国江河的歌和诗,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想像力,在学生已有生活积累、艺术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导演、策划、合作、表演的体验。
4、可选择一个好的“创意”在即兴表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创作一个小品或其他节目,修改完善,使之成为班里师生共同创作的具有西北风格的节目(哪怕是一首配乐诗朗诵或一组简单的舞蹈动作)。
活动二:舞蹈——《花儿与少年》
1、欣赏《花儿与少年》的器乐曲、舞蹈和原生态民歌《四季调》。
2、轻声哼唱、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民歌曲调,体验其风格和知高原上唱歌的感受。
3、体验西北少数民歌舞蹈和歌曲的风格特点;学习《花儿与少年》舞蹈中舞动扇子的手法及舞步《搓步》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旋律节奏变化和舞蹈脚步的变化关系。
4、还可以观察扇子的形状、结构、在课前或表演前与学生共同进行画、折、制作扇子的活动和练习。
教学评价
1、关注并引导学生的评价,鼓励、表扬每一个学生,将有创意和创新的想法、动作设计及自己编演的节目、作品等记录拍摄下来,存入艺术挡案夹。
2、开展同学间相互评价歌曲、舞蹈的动作,互评、他评有进行、创意的同学。
3、表扬课后主动练习记唱歌曲和舞蹈动作的同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