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版小学音乐四年级艺术(上)全册教案
教学思路拓展
1、 根椐学生兴趣和学习可以直接从青海湖的鸟岛的“鸟”进入引导学生观察鸟的颜色、形状、飞翔及走动的协调动作,并和美术、舞蹈、音乐旋律、手工等结合进行教学。
2、 观察或欣赏民俗馆和有关民族风情艺术作品展展览,了解艺术家们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采用对比的方式,半定学生的艺术感受。
教学后记:
课题三 黄土高坡鼓喧天
教学目标
1、 介绍欣赏陕北地区的民俗、风貌、地域特点及民间艺术。
2、 感受安塞锣鼓的热烈气氛,体验安塞锣鼓粗犷、豪放的气氛和情绪,初步学习安塞锣鼓的基本步伐、敲击方法和锣鼓经。
3、 听赏、学唱歌曲《领唱秧歌》《信天游》和陕北民歌打黄羊调《拥护八路军》。
4、 练习剪纸、秧歌及速写。
教学准备
1、 陕北的风貌、民俗艺术的录像、图片、实物、艺术品等。
2、 安塞锣鼓的录像资料、腰鼓演奏的方法,有关鼓的故事、传说,鼓手的服饰、用具等。
3、 乐器(鼓)、绘画材料、工具等。
教学活动
活动一:威风的锣鼓
查找关于“安塞锣鼓”的资料,讲一讲关于鼓的传说故事和“安塞锣鼓”的由来,并欣赏安塞锣鼓的表演图片或录像,同时听赏、学唱《信天游》,引导学生的探究、表演热情。
活动二:鼓声咚咚
1、制作腰鼓,学习腰鼓的基本步伐和节奏(鼓点的)敲法。可用硬卡纸画出或制作出与实物大小一般的“腰鼓”(每人制作一个,两头穿绳挂在腰间,鼓锤子也可先画出再剪下)。
2、引导学生用白毛巾做鼓手的头巾,在享受制作成功体验的同时,模仿学习腰鼓的基本步伐、节奏等,合作、互动活动中反复进行练习和创作。
3、学会唱陕北歌曲《领唱秧歌》和《拥护八路军》,学习基本步伐;即兴编词跳秧歌。
4、用速写的方法结合自己学习路秧歌的动作,画一画跳秧歌的同学。
活动三:我创作的鼓乐真好听
1、取乐曲中或本地民间特有的喜庆锣鼓、秧歌与安塞锣鼓(陕北秧歌)进行对比欣赏,学习练习并熟记一两首锣鼓经,在学校的庆典活动中实际运用。
2、还可根椐已学习和熟悉的节奏及音乐知识,进行锣鼓经的简单记谱、编词创作和表演。
活动四:我们的心愿
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整理陕西及西北的民间艺术,开展剪纸、民俗、服饰的制作展示活动日或活动周。
教学思路拓展
1、可由安塞锣鼓引申介绍陕西省的其他民间艺术,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大西北。
2、走出学校、访问民间艺人或观看民间艺人的表演,加深印象、进行一次民俗或民间艺术表演活动,扩展学生的实践场所,形成弘扬民族文化的氖围。
教学评价
1、面向所有学生,鼓励每一个人,将他们制作的作品或舞蹈的照片存入艺术挡案夹。
2、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课外的表现,注意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和表现能力。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大自然的小卫士
课题一 大嘴先生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对有关青蛙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良好品质。
2、通过艺术课的学习,学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材料进行青蛙造型艺术的表现。
3、结合歌曲学习巩固二声部的知识和技能,尝试运用表演、舞蹈等艺术手段进行青蛙题材的艺术表现,陶冶情操,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自然界中青蛙的录像资料,有关表现青蛙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歌曲、影视艺术等。
2、青蛙造型表现所需的工具材料。
3、学习歌曲、舞蹈时所需的录音带、道具等。
教学活动
活动一:小青蛙跳呀跳
1、 通过观察、讨论,使我们认识到青蛙是自然与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不但保护自然,造福人类,而且它们奇特的生理特征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启示,进一步了解和爱护小青蛙。
2、借助相关乐曲或录音资料重新给同学们创设一个自然中的小溪蛙鸣的听觉氛围、使同学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气氛自由地进行方法表现。教师根椐同学们的不同需要,建议性地同学们介绍几种有关青蛙造型的方法如撕纸、剪纸、折纸等。
活动二:池塘里的小歌手(学唱歌曲)
1、 谜语:小时穿黑衣,长大着绿袍。走路蹦又跳,雨后呱呱叫。(青蛙)
2、 通过猜活动引出有关小青蛙的讨论。想一想,青蛙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它们有哪些生活习性?怎样繁殖?与大自然的关系如何?说一说,你都见过哪些表现青蛙的艺术作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自然界中的青蛙是怎样生活的。
3、 结合教学内容给同学们播放青蛙的影视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看一看自然界的青蛙是怎样生活的。在对青蛙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重新欣赏有关表现青蛙的艺术作品。让同学们初步了解拟人手法在艺术表现运用。
4、 组织学生唱表现青蛙的四川民歌《数蛤蟆》和山东民歌《花蛤蟆》。对比两个不同地区的蛤蟆歌曲,说一说各自的音乐形象、旋律特点、调式特点并加以分析,然后根椐内容进行表演。
5、 欣赏马来西亚歌曲《青蛙跳啊跳》,了解外国小朋友对青蛙的喜爱之情。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翠竹声声
课题一 竹海漫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竹秀美、挺拔的自然美,有赏竹、爱大自然的情趣,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及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2、从日常生活常曲子竹器中感受造型和结构美,体验竹工艺的奇妙和情趣,尝试手工编织的方法制作自己喜欢的物品。
3、感受歌曲节奏、句式及情绪的变化,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歌唱,尝试自编动作进行歌舞表演。
教学准备
1、表现竹的有关诗人、美术作品或图片、照片与VCD光盘。
2、收集竹制品的(竹椅、竹席竹箩筐、竹背篓、竹匾、竹笔筒等)实物或图片等,了解有关竹制品的基本制作方法。
3、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的录音带,创设“竹林”的意境。
教学活动
活动一:竹林深深
1、在教学创设“竹林”的意境(可用各种废旧挂历纸或其他剪成竹叶缠绵在教室的柱诚头上、窗沿上或盆景上)让学生在身临竹海的情境中赏竹、谈竹、论竹、品竹。
2、展示资料、交流对竹的体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或小组收集的竹的资料,表达对竹的情感。
3、欣赏竹景,感受自然美。在悠扬的笛声中,播放竹海、竹林的VCD画面或自制的课件、图片,师生一起感受竹景的色彩、形态、意境等,激发学生对赏竹的兴趣和爱竹的情感。
4、欣赏和感受童谣《翠竹儿》体验其情感,并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童谣。
活动二:竹乡娃娃爱竹林
1、欣赏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感受歌曲的民歌风味,理解歌词内容,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学唱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1、 根椐学生兴趣和学习可以直接从青海湖的鸟岛的“鸟”进入引导学生观察鸟的颜色、形状、飞翔及走动的协调动作,并和美术、舞蹈、音乐旋律、手工等结合进行教学。
2、 观察或欣赏民俗馆和有关民族风情艺术作品展展览,了解艺术家们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采用对比的方式,半定学生的艺术感受。
教学后记:
课题三 黄土高坡鼓喧天
教学目标
1、 介绍欣赏陕北地区的民俗、风貌、地域特点及民间艺术。
2、 感受安塞锣鼓的热烈气氛,体验安塞锣鼓粗犷、豪放的气氛和情绪,初步学习安塞锣鼓的基本步伐、敲击方法和锣鼓经。
3、 听赏、学唱歌曲《领唱秧歌》《信天游》和陕北民歌打黄羊调《拥护八路军》。
4、 练习剪纸、秧歌及速写。
教学准备
1、 陕北的风貌、民俗艺术的录像、图片、实物、艺术品等。
2、 安塞锣鼓的录像资料、腰鼓演奏的方法,有关鼓的故事、传说,鼓手的服饰、用具等。
3、 乐器(鼓)、绘画材料、工具等。
教学活动
活动一:威风的锣鼓
查找关于“安塞锣鼓”的资料,讲一讲关于鼓的传说故事和“安塞锣鼓”的由来,并欣赏安塞锣鼓的表演图片或录像,同时听赏、学唱《信天游》,引导学生的探究、表演热情。
活动二:鼓声咚咚
1、制作腰鼓,学习腰鼓的基本步伐和节奏(鼓点的)敲法。可用硬卡纸画出或制作出与实物大小一般的“腰鼓”(每人制作一个,两头穿绳挂在腰间,鼓锤子也可先画出再剪下)。
2、引导学生用白毛巾做鼓手的头巾,在享受制作成功体验的同时,模仿学习腰鼓的基本步伐、节奏等,合作、互动活动中反复进行练习和创作。
3、学会唱陕北歌曲《领唱秧歌》和《拥护八路军》,学习基本步伐;即兴编词跳秧歌。
4、用速写的方法结合自己学习路秧歌的动作,画一画跳秧歌的同学。
活动三:我创作的鼓乐真好听
1、取乐曲中或本地民间特有的喜庆锣鼓、秧歌与安塞锣鼓(陕北秧歌)进行对比欣赏,学习练习并熟记一两首锣鼓经,在学校的庆典活动中实际运用。
2、还可根椐已学习和熟悉的节奏及音乐知识,进行锣鼓经的简单记谱、编词创作和表演。
活动四:我们的心愿
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整理陕西及西北的民间艺术,开展剪纸、民俗、服饰的制作展示活动日或活动周。
教学思路拓展
1、可由安塞锣鼓引申介绍陕西省的其他民间艺术,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大西北。
2、走出学校、访问民间艺人或观看民间艺人的表演,加深印象、进行一次民俗或民间艺术表演活动,扩展学生的实践场所,形成弘扬民族文化的氖围。
教学评价
1、面向所有学生,鼓励每一个人,将他们制作的作品或舞蹈的照片存入艺术挡案夹。
2、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课外的表现,注意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和表现能力。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大自然的小卫士
课题一 大嘴先生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对有关青蛙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良好品质。
2、通过艺术课的学习,学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材料进行青蛙造型艺术的表现。
3、结合歌曲学习巩固二声部的知识和技能,尝试运用表演、舞蹈等艺术手段进行青蛙题材的艺术表现,陶冶情操,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自然界中青蛙的录像资料,有关表现青蛙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歌曲、影视艺术等。
2、青蛙造型表现所需的工具材料。
3、学习歌曲、舞蹈时所需的录音带、道具等。
教学活动
活动一:小青蛙跳呀跳
1、 通过观察、讨论,使我们认识到青蛙是自然与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不但保护自然,造福人类,而且它们奇特的生理特征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启示,进一步了解和爱护小青蛙。
2、借助相关乐曲或录音资料重新给同学们创设一个自然中的小溪蛙鸣的听觉氛围、使同学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气氛自由地进行方法表现。教师根椐同学们的不同需要,建议性地同学们介绍几种有关青蛙造型的方法如撕纸、剪纸、折纸等。
活动二:池塘里的小歌手(学唱歌曲)
1、 谜语:小时穿黑衣,长大着绿袍。走路蹦又跳,雨后呱呱叫。(青蛙)
2、 通过猜活动引出有关小青蛙的讨论。想一想,青蛙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它们有哪些生活习性?怎样繁殖?与大自然的关系如何?说一说,你都见过哪些表现青蛙的艺术作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自然界中的青蛙是怎样生活的。
3、 结合教学内容给同学们播放青蛙的影视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看一看自然界的青蛙是怎样生活的。在对青蛙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重新欣赏有关表现青蛙的艺术作品。让同学们初步了解拟人手法在艺术表现运用。
4、 组织学生唱表现青蛙的四川民歌《数蛤蟆》和山东民歌《花蛤蟆》。对比两个不同地区的蛤蟆歌曲,说一说各自的音乐形象、旋律特点、调式特点并加以分析,然后根椐内容进行表演。
5、 欣赏马来西亚歌曲《青蛙跳啊跳》,了解外国小朋友对青蛙的喜爱之情。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翠竹声声
课题一 竹海漫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竹秀美、挺拔的自然美,有赏竹、爱大自然的情趣,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及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2、从日常生活常曲子竹器中感受造型和结构美,体验竹工艺的奇妙和情趣,尝试手工编织的方法制作自己喜欢的物品。
3、感受歌曲节奏、句式及情绪的变化,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歌唱,尝试自编动作进行歌舞表演。
教学准备
1、表现竹的有关诗人、美术作品或图片、照片与VCD光盘。
2、收集竹制品的(竹椅、竹席竹箩筐、竹背篓、竹匾、竹笔筒等)实物或图片等,了解有关竹制品的基本制作方法。
3、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的录音带,创设“竹林”的意境。
教学活动
活动一:竹林深深
1、在教学创设“竹林”的意境(可用各种废旧挂历纸或其他剪成竹叶缠绵在教室的柱诚头上、窗沿上或盆景上)让学生在身临竹海的情境中赏竹、谈竹、论竹、品竹。
2、展示资料、交流对竹的体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或小组收集的竹的资料,表达对竹的情感。
3、欣赏竹景,感受自然美。在悠扬的笛声中,播放竹海、竹林的VCD画面或自制的课件、图片,师生一起感受竹景的色彩、形态、意境等,激发学生对赏竹的兴趣和爱竹的情感。
4、欣赏和感受童谣《翠竹儿》体验其情感,并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童谣。
活动二:竹乡娃娃爱竹林
1、欣赏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感受歌曲的民歌风味,理解歌词内容,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学唱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