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版小学音乐四年级艺术(上)全册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12-29 08:54:05
(1)引导学生讨论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2)引导学生熟悉和跟唱歌谱,按照歌曲乐句,激发学生用手拍手、拍肩、跺脚方式表现歌曲旋律的变化:
(3)采用集体、小组、个别、齐唱、分句按唱等形式学唱歌曲。
(4)用“柯达依手势”练习唱歌,唱到歌曲每一乐句的最后一长音时用手势表现音乐的高低。
3、请学生乐器的同学为歌曲伴奏或录音,学生边唱边用自己喜欢的身体动作即兴舞蹈。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大自然中竹的感受和赞美,有赏竹、爱竹的情趣。
2、  学生能体会并说出自己对竹所蕴涵的文化与人工精神的初步理解。
3、  能用自己的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与情感。
4、  愉快地唱《竹乡娃娃爱竹林》这首歌,对手工编织感兴趣,能通过观察,学习简单的编织方法,并乐于 交流自己的作品和编织方法。
教学思路拓展
1、  请家长带学生装到生活中寻找竹,并写生画竹,或者柏竹林、竹景的照片。
2、  让学生收集和观察日常生活的竹制品,发现其中用穿编方法制作的物品,并将学生自己穿编的物品相互欣赏,交流各自的穿编方法。
3、  让学生尝试为歌曲、童谣配画。
4、  将本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表达、童谣、歌曲的表演或美术作品用拍照等方法做记录,附学生的评价和老师的评价结果,存入艺术档案夹。
教学后记:
课题二  竹韵传情
教学目标
1、  喜欢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体验笛子、芦笙、箫音乐和竹竿舞、芦笙舞表现的情绪。
2、  了解不同竹乐器(笛子、芦笙、箫等)的造型、演奏特点、音色及旋律风格,想像音乐表现的内容。
教学准备
1、  笛子、芦笙、箫的实物或录像、图片及音乐音像资料。
2、  跳竹竿舞的竹竿或其他替代物。
教学活动
活动一:竹乐悠悠
1、  欣赏竹乐器,激发热爱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的情感。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笛、笙、箫三种乐器的实物或看图片、课外,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了解其吹奏方法。
2、  分别欣赏笛、笙、箫所演奏的音乐,感受音乐的音色与风格,体验音乐的情绪。
(1)欣赏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感受笛声悠扬、悦耳的美感和欢快的节奏与情绪。
(2)欣赏芦笙演奏的《赛马》乐曲,感受芦笙音乐明亮、清脆、优美及丰满。
活动二:欢快竹竿、芦笙舞
1、欣赏竹竿舞、芦笙舞录像或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视听感受竹笙舞台、芦笙舞音乐和舞蹈节奏、风格及欢快情绪。
2、欣赏和熟悉黎明竹竿舞蹈音乐,启发学生用拍手、拍肩、拍腿、踏步等不同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教学评价
1、  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笛子、芦笙、箫等几种竹乐器的造型特点、演奏形式、音色、旋律风格、音乐情绪的感受和评价意见。
2、  学生能大胆地参与跳竹竿及芦笙舞、有舞蹈节奏感,会跳基本步伐、能够与同学相互合作跳舞。
教学思路拓展
1、  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黎族、苗族风土人情的资料,了解黎族和苗族音乐舞蹈的不同特色,学唱学跳黎族、苗族的舞蹈的基本动作,并开展小组竹笙舞比赛。
2、  学生自己到音像店员查长购买有关笛子、芦笙、箫的吹奏音乐磁带VCD、CD光盘,在家里欣赏这几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培养自主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音乐经验,并举行相关音乐茶话会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   照片里的故事
课题一   老照片  新照片
教学目标
1、  学生欣赏老照片、新照片,感受照片中人和事,体会照片独特的记录方式艺术价值。
2、  通过听赏《好日子》,《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感受乐曲活泼、欣快的情绪,回顾童年和幸福时光。
教学准备
1、  有关诗歌作品,不同内容、情景的摄影作品多幅。
2、  歌曲〈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的录音带。
3、  水粉颜料、调色盘等。
教学活动
有引导学生围绕照片讲述照片上的人和事,选择学生熟悉和经历过的真实的故事,激发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
活动一:说说我的照片
请学生从家中将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带来,在教室一角布置“我的一家”照片展,让学生想想、看看、说说,向老师和同学介绍“照片里的故事”。
活动二: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
师生课前搜集自己不同时期与家人的合影照片。
教师可出示自己小时侯与父母的合影,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照片,让学生猜一猜照片中的这个孩子是谁?激发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然后再出示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和家人的合影,请学生仔细对比观察,说说都有哪些不同(相貌、衣服和背景景物等),进而引导学生也将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进行展示并交流,谈谈观看照片后的感受,从中体会人的成长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教学后记:
课题二  幸福时刻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时刻,欣赏记录这一时刻的照片,听赏《好日子》这首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2、从生活中体会情感,体会通过画、做、唱、演等带来的愉悦感受。
教学准备
1、有趣的生活照片多幅。
2、描绘面部表情喜怒哀乐的绘画作品。
3、各种材质制作的相框。
4、彩绸、鼓及“大头娃娃”。
教学活动
活动一:童年趣事
请学生搜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玩具、游戏等,将自己小时候发生的有趣的事,给同学讲述并表演。还可以邀请同学组成“临时家庭”,各自选择不同的角色,根椐不同的内容创编并表演。
活动二:美丽的相框
1、搜集各种不同的相框或其相关图、彩笔、作业纸、制作相框甩用的材料。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不同的相框所带给人的不同的感觉(形状、制作的材料不同、颜色的不同),并说一说自己所喜欢的相框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探究相框的制作方法,将自己的设计构思用彩笔绘制出来。
4、启发学生选择多种材料来设计装饰相框(如用贝壳、通心粉、方便面等材料装饰制作相框)。
活动三:欣赏与感受
1、欣赏能激发人们愉悦情绪的乐曲或歌曲。如《好日子》《幸福快车》《幸福谣》等。
2、学生“接力式”谈感受,用肢体语言或舞蹈动作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感受(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及时点拨与引导)。
3、通过“幸福转转转”这一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类似于击鼓传花的形式),被点到的同学说一句祝福的话语送给在座的同学,让学生体验集体的温暖,从而产生幸福的感觉。
活动四:幸福时刻我来画
1、通过各种颜色的观察、感受、感悟色彩与人的面部表情的密切联系(例如,生活中的颜色,大自然中的颜色,喜庆节日的颜色等)。
2、由色彩感悟而引发的各种情绪感受,用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学生可以合作表演并通过角色的不同表现,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