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黄土地的歌声》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7-28 08:46:29

浙江省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  卢昌松

 

教材分析:

信天游是生活在黄土高坡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民歌总称,是黄河文化最有典型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态。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信天游的概念。

2、音乐、文学、艺术特征。

3、产生的缘由。

4、原生态民歌的艺术、审美特征。

B、情感目标

l、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2、对信天游产生艰苦环境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珍惜。

3、感受中华民族深厚博大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信天游的艺术、审美特征。

2、产生的原因、特征形成的原因。

3、信天游与陕北老百姓的情怀。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信天游的艺术、审美特征、深层的文化内涵。

2、如何形成正确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讨论法、朗诵法、示范法、引导启发法。

学生情况:

具备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旅游科目知识,能从地理、环境、人文等方面感受、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讨论、回忆基础知识

师问:

1、民歌是哪一个社会群体创造的?

2、分为哪几种体裁?

3、各具什么特点?

生:(略)

二、感受信天游

师:引导同学们用‘啊’及‘呜’母音哼唱《茉莉花》旋律。

生:(略)

师:清唱信天游《泪个蛋蛋泡在沙篙篙林》。

生:感受、思考、讨论。

师问:

1、这首歌是北方民歌还是南方民歌?依据是什么?

2、二者风格、特征有何区别?

师:(板书)点题:

《源自黄土地的歌声》

——走进信天游

三、认识信天游

师:(板书)信天游的概念

师:引导回忆有关信天游的知识。

生:讨论。   

师:范唱一段流行歌曲《信天游》。

生:感受。

师:(板书)艺术特点。

四、体会信天游(旋律、歌词特点)

师:范唱《泪个蛋蛋泡在沙篙篙林》。

生:感受、分析乐谱、思考。

1、旋律线条特色。

2、速度及节拍特点。

3、旋律中哪几处印象最深?

生:讨论(略)

师生:(板书)总结

1、旋律线起伏大,跳进较多。

2、速度较慢,节拍自由。

3、自由拖腔、甩腔、四度跳进多。

(举例说明)

师生:分析歌词。

生:朗读歌词。

找出地方特色的词句。

理解文学手法。

理解思想内涵。

生:(略)

师生:总结语言及习俗。

板书:泪个蛋蛋、沙篙篙林、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拉话话、嘹。

师:引导理解词句、语言习俗、思想情感。

生:学唱旋律。

体会拖腔和甩腔处。

演唱、体会本曲。

师:(板书)总结

1、音调粗犷、豪放、高亢、嘹亮、大气。

2、旋律起伏很大。

3、情感真挚,带有叫喊感。

五、理解信天游形成原因及文化特点

师:引导学生观看资料《黄土地的交响》。

生:思考:

l、环境如何?

2、生活状态如何?

3、联想到什么?

4、人们为什么会创造出这种风格歌曲?

师:(板书)

“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感触,是天很高地很广人很稀少。置身于高天厚土之间,人是那么渺小,渺小得令人沮丧、令人恐惧。也许正是为了克服渺小和恐惧,黄土地上的男人和女人们才创造出这呐喊式的歌声。于是渺小的男人和女人们凭借这歌声占据了广阔的空间与漫长的岁月,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位置和力量。”

生:朗诵。

师:设置情感引导联想。

生:讨论、总结。

师:引导理解信天游的产生及特点。

天高、地广、人少→人的渺小→沮丧、恐惧→克服沮丧、恐惧→呐喊→歌声支撑生存。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